《周易》一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周易》的论文集,其学说据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
《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是君子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
《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易传》十分强调数的重要性,其中刚、柔两爻,在《周易》的爻题中也被转化为数的形式即九与六,,刚称九而柔称六。如此一来,六爻的刚柔属性,通过爻题中的九或者六就可一目了然,经此转换,质的问题变成了量的问题,爻性被转变为爻数了,这是易象思维的重要特征。
《易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认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属性事物,相反事物的推摩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六十四卦即反映了这种规律。《易传》使《周易》完成了从占筮之学到哲学的过渡。关于《易传》中刚柔与阴阳概念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刚柔早于阴阳。后儒探讨《易传》的宇宙观,向来重视其阴阳思想,《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成为《易传》宇宙观的经典表达,,但在《十翼》中,从总体上看,刚柔概念似乎比阴阳概念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不仅《彖传》和《小象》中刚柔概念众多而罕见阴阳的踪迹,即使在比《彖传》和《小象》晚出并被认为是《易传》阴阳思想的主要来源的《系辞》中,刚柔概念出现的频次也远高于阴阳,其中刚字出现了11次,柔字出现了13次,刚柔连用出现9次,而阳字出现9次,阴字出现9次,阴阳连用仅出现3次,无论是单用或者连用的频率,刚柔都明显高于阴阳。
读《易传》,较好的古注本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收在《十三经注疏》中,今人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都是较好的参考书。
由于《周易》经文深奥简古,春秋期的学者阅读起来已感到十分困难,于是,解释经文的文字开始出现,历史上称为《易传》。《易传》由七篇文章构成,其创作时间离经文形成的时间不是很长,它是解释说明经文的最原始,最权威的文字。
这七篇文章是:《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三篇各分上下,加上另外四篇合成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辅助之义。
汉沃国学网提示:
① 免责声明: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易传》仅供学习研究。
② 为净化网络环境,如果您发现《易传》与现有法律有抵触之处,请向我们举报,我们将及时更正,您的热心是对本站最大的支持!
③ 如果您发现作品易传有错误内容,请发短信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
④ 支持作者请到各大书店或网站购买阅读。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立刻删除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