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十月一日
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锦袄。三日(今则五日),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
天宁节
初十日天宁节。前一月,教坊集诸妓阅乐。初八日,枢密院率修武郎以上;初十日,尚书省宰执率宣教郎以上,并诣相国寺罢散祝圣斋筵,次赴尚书省都厅赐宴。
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
十二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大起居(搢笏舞蹈)。乐未作,集英殿山楼上教坊乐人效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鸾凤翔集。百官以下谢坐讫,宰执、禁从,亲王、宗室、观察使已上,并大辽、高丽、夏国使副,坐于殿上。诸卿少百官,诸国中节使人,坐两廊。军校以下,排在山楼之后。皆以红面青黑漆矮偏钉。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堞。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勺数枚。教坊色长二人,在殿上栏干边,皆诨裹宽紫袍,金带义,看盏斟御酒。看盏者,举其袖唱引曰“绥御酒”,声绝,拂双袖于栏干而止。宰臣酒则曰“绥酒”,如前。教坊乐部,列于山楼下彩棚中,皆裹长脚幞头,随逐部服紫绯绿三色宽衫,黄义,镀金凹面腰带,前列柏板,十串一行,次一色画面琵琶五十面,次列箜篌两座,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以次高架大鼓二面,彩画花地金龙,击鼓人背结宽袖,别套黄窄袖,垂结带金裹鼓棒,两手高举互击,宛若流星。后有羯鼓两座,如寻常番鼓子,置之小卓子上,两手皆执杖击之,杖鼓应焉。次列铁石方响明金,彩画架子,双垂流苏。次列箫、笙、埙、篪、觱篥、龙笛之类,两旁对列杖鼓二百面,皆长脚幞头、紫绣抹额、背系紫宽衫、黄窄袖、结带黄义。诸杂剧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绿宽衫,义篪,镀金带。自殿陛对立,直至乐棚。每遇舞者入场,则排立者叉手,举左右肩,动足应拍,一齐群舞,谓之“挼曲子”。(挼字仍回反。)
第一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讫,先笙与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众乐齐举,独闻歌者之声。宰臣酒,乐部起倾杯。百官酒,三台舞旋,多是雷中庆。其馀乐人舞者,诨裹宽衫,唯中庆有官,故展裹。舞曲破前一遍。舞者入场,至歇拍,续一人入场,对舞数拍。前舞者退,独后舞者终其曲,谓之“舞末”。
第二盏御酒,歌板色,唱如前。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如前。
第三盏,左右军百戏入场,一时呈拽。所谓左右军,乃军师坊市两厢也,非诸军之军。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即不用狮豹大旗神鬼也。艺人或男或女,皆红巾彩服。殿前自有石镌柱窠,百戏入场,旋立其戏竿。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
第四盏如上仪舞毕,发谭子,参军色执竹竿拂子,念致语口号,诸杂剧色打和,再作语,勾合大曲舞。下酒榼: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
第五盏御酒,独弹琵琶。宰臣酒,独打方响。凡独奏乐,并乐人谢恩讫,上殿奏之。百官酒,乐部起三台舞,如前毕。参军色执竹竿子作语,勾小儿队舞。小儿各选年十二三者二百馀人,列四行,每行队头一名,四人簇拥,并小隐士帽,着绯绿紫青生色花衫,上领四契义束带,各执花枝排定。先有四人裹卷脚幞头、紫衫者,擎一彩殿子,内金贴字牌,擂鼓而进,谓之“队名牌”,上有一联,谓如“九韶翔彩凤,八佾舞青鸾”之句。乐部举乐,小儿舞步进前,直叩殿陛。参军色作语,问小儿班首近前,进口号,杂剧人皆打和毕,乐作,群舞合唱,且舞且唱,又唱破子毕,小儿班首入进致语,勾杂剧入场,一场两段。是时教坊杂剧色鳖膨刘乔、侯伯朝、孟景初、王颜喜,而下皆使副也。内殿杂戏,为有使人预宴,不敢深作谐谑,惟用群队装其似像,市语谓之“拽串”。杂戏毕,参军色作语,放小儿队。又群舞《应天长》曲子出场。下酒:群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驾兴,歇座。百官退出殿门幕次。须臾追班,起居再坐。
第六盏御酒,笙起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左军球头苏述,长脚幞头,红锦袄,馀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袄,十馀人。右军球头孟宣,并十馀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送。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癙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供球与球头,以大癙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胜者赐以银碗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仍加抹抢下酒,假鼋鱼,密浮酥捺花。
第七盏御酒慢曲子,宰臣酒皆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讫,参军色作语,勾女童队入场。女童皆选两军妙龄容艳过人者四百馀人,或戴花冠,或仙人髻鸦霞之服,或卷曲花脚幞头,四契红黄生色销金锦绣之衣,结束不常,莫不一时新妆,曲尽其妙。杖子头四人,皆裹曲脚向后指天幞头,簪花,红黄宽袖衫,义,执银裹头杖子。皆都城角者,当时乃陈奴哥、俎姐哥、李伴奴、双奴,馀不足数。亦每名四人簇拥,多作仙童丫髻,仙裳执花,舞步进前成列。或舞《采莲》,则殿前皆列莲花。槛曲亦进队名。参军色作语问队,杖子头者进口号,且舞且唱。乐部断送《采莲》讫,曲终复群舞。唱中腔毕,女童进致语,勾杂戏入场,亦一场两段讫,参军色作语,放女童队,又群唱曲子,舞步出场。比之小儿节次增多矣。下酒:排炊羊胡饼、炙金肠。
第八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合曲破舞旋。下酒: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
第九盏御酒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曲如前。左右军相扑。下酒:水饭、簇饤下饭。驾兴。御筵酒盏皆屈卮,如菜碗样,而有手把子。殿上纯金,廊下纯银。食器,金银漆碗碟也。宴退,臣僚皆簪花归私第,呵引从人皆簪花并破官钱。诸女童队出右掖门,少年豪俊,争以宝具供送,饮食酒果迎接,各乘骏骑而归。或花冠,或作男子结束,自御街驰骤,竞逞华丽,观者如堵。省宴亦如此。
立冬
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驼,充塞道路。时物:姜豉、子、红丝、末脏、鹅梨、榅桲、蛤蜊、螃蟹。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