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二十年
【原文】
【经】
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孙速会莒人,盟于向。
夏六月庚申,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盟于澶渊。
秋,公至自会。
仲孙速帅师伐邾。
蔡杀其大夫公子燮。
蔡公子履出奔楚。
陈侯之弟黄出奔楚。
叔老如齐。
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季孙宿如宋。
【传】
二十年春,及莒平。孟庄子会莒人,盟于向,督扬之盟故也。
夏,盟于澶渊,齐成故也。
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
秋,孟庄子伐邾以报之。
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晋,蔡人杀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楚。
陈庆虎、庆寅畏公子黄之偪,愬诸楚曰:“与蔡司马同谋。”楚人以为讨。公子黄出奔楚。初,蔡文侯欲事晋,曰:“先君与于践土之盟,晋不可弃,且兄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楚人使蔡无常,公子燮求从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书曰:“蔡杀其大夫公子燮”,言不与民同欲也。“陈侯之弟黄出奔楚”,言非其罪也。公子黄将出奔,呼于国曰:“庆氏无道,求专陈国,暴蔑其君,而去其亲,五年不灭,是无天也。”
齐子初聘于齐,礼也。
冬,季武子如宋,报向戌之聘也。褚师段逆之以受享,赋《常棣》之七章以卒。宋人重贿之。归复命,公享之。赋《鱼丽》之卒章。公赋《南山有台》。武子去所,曰:“臣不堪也。”
卫甯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名藏在诸侯之策,曰:‘孙林父、甯殖出其君。’君入则掩之。若能掩之,则吾子也。若不能,犹有鬼神,吾有馁而已,不来食矣。”悼子许诺,惠子遂卒。
【翻译】
【经】
二十年春季,周历正月辛亥日,仲孙速与莒国人会面,在向地结盟。
夏季六月庚申日,襄公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澶渊结盟。
秋季,襄公从盟会的地方回来。
仲孙速率领军队攻打邾国。
蔡国杀掉自己的大夫公子燮。
蔡国的公子履逃到楚国。
陈侯的弟弟逃到了楚国。
叔老去到齐国。
冬季十月丙辰初一这天,有日食发生。
季孙宿到达宋国。
【传】
二十年春季,鲁国和莒国讲和。孟庄子在向地会见莒人结盟,这是由于有督扬的盟会的缘故。
夏季,鲁襄公和晋平公、齐庄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澶渊结盟,这是为了和齐国讲和。
邾国人屡次来犯,这是由于邾国认为鲁国参加了诸侯的征伐盟会无力报复的缘故。
秋季,孟庄子率兵攻打邾国以作为报复。
蔡国的公子燮想要让蔡国归服晋国,蔡国人杀了他。公子履,是公子燮的同母兄弟,所以逃亡到楚国。
陈国的庆虎、庆寅害怕公子黄的逼迫,向楚国起诉说:“公子黄和蔡国司马一起策划顺服晋国。”楚国人因此而讨伐,公子黄逃亡到楚国去当面辩解。当初,蔡文侯想要事奉晋国,说:“先君参与了践土的盟会,晋国不能丢弃,而且还是兄弟国家呢。”可是又害怕楚国,没有能够办到就死了。楚国人役使蔡国没有一定的常规,公子燮要求继承先君的遗志以有利于蔡国,没有办到而死去。《春秋》记载说“蔡杀其大夫公子燮”,就是说愿望和百姓的不同;“陈哀公之弟黄出奔楚”,就是说不是公子黄的罪过。公子黄将要逃亡,在国都里喊叫说:“庆氏无道,谋求在陈国专政,轻慢和蔑视国君而去掉他的亲属,五年之内如果不灭亡,这就是没有天理了。”
齐子第一次到齐国聘问,这是合于礼的。
冬季,季武子去到宋国,这是回报向戌的聘问。褚师段迎接他让他接受宋平公的享礼,季武子赋《常棣》这首诗的第七章和最后一章。宋国人重重地送给他财礼。回国复命,鲁襄公设享礼招待他,他赋了《鱼丽》这首诗的最后一章。鲁襄公赋《南山有台》这首诗。季武子离开坐席说:“下臣不敢当。”
卫国的甯殖生了病,告诉悼子说:“我得罪了国君,后悔也来不及了。我的名字记载在诸侯的简册上而加以收藏,说‘孙林父、甯殖赶走他们的国君’。国君回国,你要掩盖这件事。如果能够掩盖它,你就是我的儿子。如果不能,假如有鬼神的话,我宁可挨饿,也不来享受你的祭祀。”悼子答应,宁殖就死了。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周书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