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六回 李希烈杀颜真卿
李希烈杀颜真卿
帝驾遂还长安,百姓焚香迎接。李晟谒见帝于三桥,拜曰:“臣不能速复京城,使陛下受惊,臣之罪也。今已肃清官禁,祗谒寝园,钟虚不移,庙貌如故。”帝览之,泣下曰:“若非卿力,朕已死于贼人之手矣!上天生卿以为社稷,非为朕也。即目此功,过于管乐远矣。”丽泉有诗赞云:救驾微公国势倾,芳名千载使人钦。若非唐德当隆盛,怎破奸雄十万兵。帝复居大位,文武百官拜舞,咸称万岁,朝贺太平。当时朱泚兵败,欲走吐蕃,军士缺食,随路劫掠,其余众各自散亡。行了数日,得至彭原,忽见一人引着人马前来迎接。朱泚大喜,是夜于帐中饮酒,未及数巡,那人拔剑砍杀朱批,立诛数人,持泚首级来献李晟。晟见其人身长八尺,方面阔口,京兆万年人也,姓梁名廷芬。乃泚部下首将。晟大喜,即为奏请赦其死罪,封为别部司马。余党皆平。却说姚令言知泚已死,遂领败兵前走北平。帝欲遣将追之,李晟奏曰:“朱泚既亡,姚令言虽走,乃癣疥之疾,不足挂意。尚有李希烈在河北未灭,今已称帝,国号大楚。恃其兵强财富,累寇州郡,实为国之大患也。亟宜兴兵先讨之。”帝曰:“卿方始收复京城,军士疲劳,理宜存恤。今又欲北征,恐非所宜。”晟曰:“臣受国重任,陛下大恩,未尝敢忘。今归长安,亦有日矣。军马养成锐气,仓库积有粮储,不就此时讨贼,肃清海宇,更待何时。”帝从之。且说李希烈在河北既称帝号,使人请颜真卿至军中,谋以大事。真卿叱之曰:“汝等曾闻吾兄颜常山否?安禄山反,首举义师。后虽被执,骂贼不绝于口。吾年且八十,官至太师,人臣之位已极,惟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汝等胁邪?”诸贼听之,皆为失色,乃拘留真卿,守以甲士。遂向庭前掘下一坑,深有数丈,意欲坑之。真卿笑谓贼党曰:“死生分矣,何多为乎!”希烈见真卿不肯附己,遣将辛景臻积薪于庭,谕真卿曰:“不能屈节,当焚汝死于此矣。”真卿即抠衣欲投火中,景臻慌来止之曰:“特惊汝耳,岂忍焚汝乎!且人生如白驹过隙,何自苦如此?今汝已老,名节已着,古人有言:一日清闲便是仙,何不同我等施谋用计,觅一场大富贵,岂不为美?”真卿叱曰:“反贼受大唐厚恩,乘时叛乱,恨不斩汝万段,乃出狂言至此耶?”景臻曰:“汝固执不从,难免一死。”真卿曰:“自古至今,谁能无死。吾今若死,得其所矣。”景臻曰:“只是喉咙底下有些难过。”真卿曰:“孔子遭厄,慷慨弦歌;子路遇难,结缨就戮。这是我儒家气象。”景臻直将此言来告希烈。希烈大怒,遂使人缢杀之。真卿骂不绝口,年七十八岁。史官有诗赞云: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
忠贞凛凛名犹在,烈烈轰轰大丈夫。
至是,李晟调遣人马,选定贞元二年三月丙寅日出师。陶元亮曰:“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若军去迟,则彼有准备,可速去为上计。”高明曜曰:“可将轻骑先去作疑兵,次后却出蔡州,诸贼可破矣。”却说哨马报知李希烈,希烈遂引兵一万,前来迎敌。两军相对,阵势布圆。是时李晟自掌中军,陶元亮在左,高明曜在右。李晟吩咐二人:“交锋之际,吾兵倒退,汝二人分两路而进。候贼兵征进,吾军却复后回,此韩信破赵之谋也。”于是唐兵皆在垍水列成阵势,李晟出马与贼将打话。门旗里贼将李希烈引数十骑而出,希烈问曰:“今朝廷失德,天下分崩,诸镇各自僭号,吾等见时事如此,方始效尤,非无为也。”晟曰:“李希烈反向朝廷,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何况我乎!敢死战者出马。”希烈回顾贼众曰:“唐兵背垍水而来斗敌,此军必败,败则皆投于水矣。李晟势勇,汝等可并力战之。晟若一走,便可追击之。”言未毕,左右四员贼将、四般军器来战李晟。晟略战数合,拨回马望本阵便走。希烈领军一齐冲突而来,唐兵望垍水逃遁。赶不数里,两下伏兵齐起,左边陶元亮,右边高明曜,两军杀入,贼兵大乱。后李晟赶到均水,大呼曰:“事危矣!诸将可奋力向前。”众将一发,大杀贼兵。元亮、明曜把贼兵围在垓心,晟力杀入贼军中,左右冲突,无人敢当。贼兵大乱,窜入珀水,死者无数,斩首二万余级,叠尸如山,流血成河。希烈冲围,引了败兵,迳奔蔡州,闭住城门,再不出战,只是坚守。不知后事如何?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孽海花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