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回 建德败走牛口谷
建德败走牛口谷
建德回顾左右,约有二百余人,自于马上问曰:“此地何名?”旁有识者,答曰:“此名牛口谷也。”建德闻言大惊,仰天叹曰:“吾合休矣!近闻军中谣言云:‘豆入牛口,势不得久’,斯言正应吾姓窦,败走入牛口谷,实上天亡我之兆,似此奈何?”左右曰:“此等皆山僻小路,可以入乐寿。”建德曰:“后面唐兵大至,难出谷口,可急走此路。”遂跃马前进。约走二十里,山奄内喊声大震,一彪军出,当先一员大将,乃李靖也。策马持枪大叫:“建德早降,免汝一死!”建德大怒,身虽无甲,亦持刀战之。孙义便走,建德乘势追杀,四下精兵皆起。建德急走,背后孙义掩杀,行动已将五十余人。
又行三四里,前面鼓声震地,一军摆开,当先唐上将白士让骤马横刀来战建德。建德大怒,纵马迎之,战不三合,建德败回小路而走。两旁树木纷杂,芦苇乱草。时及黄昏左侧,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两下伏兵皆[特]长钩套竿,一齐并出,先把建德坐下马绊倒,建德身离雕鞍,已被杨武威所获。背后史岳、王常、敬德、叔宝、刘德威、陶武钦精兵皆至,四下围住,孤身独战力尽,建德被执。
秦王自引诸将直到谷内,闻已擒建德,秦王乃大喜,聚众将于帐中。少时,杨武威拥建德至前,秦王曰:“久仰盛德,与汝瓜分天下,本自无仇,吾讨世充,干汝何事?公平昔自以天下无敌,今日被吾所擒,有何理说?”建德曰:“吾不自至,汝亦必来相请,今日误中奸计,但有一死而已。”秦王曰:“此言有理,吾若肯容,诸将因汝损了许多气力,亦不肯容耳。”秦王交推过曹旦来,秦王问曰:“你有何言?”旦终不答,秦王怒,推出斩之。秦王回顾世绩曰:“建德欲何如?”绩答曰:“此子志勇,非屈人下者,大王可解送入长安,请旨发落。”
秦王从之。时郑将王琬、长孙安世因求救建德入不得城,杂在夏兵阵内,二人亦被擒,秦王令监在军中,只将建德陷在槛车,遣人押赴京师。唐主骂曰:“朕待汝不薄,何生异心,替别人出力也?”建德曰:“吾与王世充有同契之义,故患难相救。汝亦夺隋城池,反说我有异心,何也?”唐主大怒,喝令武士拥出斩于长安市上。建德不言,引颈受刀,年四十九岁,时武德四年夏五月也。史官有诗赞建德云:贝州窦建德,飘然迥出群。
假仁安百姓,全义动三军。
创业心尤重,求贤礼亦勤。
虽然起自盗,河朔号明君。
后建德妻曹氏,与其左仆射齐善行以骑数百走还名州。余党欲立其养子为主,善行曰:“夏主奄定河朔,号为盛强,今一出不复,非天命有归哉!不如委心请命,无为涂炭生民也。”遂分府库金银,散给将士,令各归乡井。善行乃与右仆射裴矩率官属及建德妻曹氏奉山东地、并传国王玺来降。建德起兵才六年而亡。史官赞建德曰:炀帝失德,天丑其为,生人吁辜,群盗乘之,如绩毛而奋。
其剧者,昔李密因黎阳,萧铣始江陵,建德连河北,王世充据东都,皆磨牙摇毒,以相噬螫。其间亦假仁义,礼贤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谓盗亦有道者,本夫孽气腥焰,所以亡隋,触唐明德,折北不支,祸极凶殚,乃就歼夷。宜哉。
却说王世充在城中日夜望夏兵解救,欲冲突出战。唐兵城外围绕,水泄不通,况城中无粮,人想食,至以水沮泥去砾,取其浮土,揉米屑为饼,军士争取食之。过数日后,人皆病肿,半死半不死,强弱相藉,倚于路傍。其尚书郎卢君业、郭子高等不食泥饼,并皆饿死。手下只有一千余人,多有带伤之士。
郑主与薛德音商议:“似此如何?”德音曰:“且只坚守。”
忽报:“城下有人叫休放箭,有话来见主上。”郑主叫放入,乃司马安世也。哭拜地下,言曰:“臣与王琬近奉圣旨,往夏求救。夏主即诺,慨然领兵来到。不料世绩用计杀败夏兵,诱入牛口谷中,夏主被擒,今已解送长安去了。臣与王琬杂在阵内,被军人执见秦王,释以不死,只留王琬监在军中为质,特遣某还,报知兵败。仍传言陛下,危在旦夕,若顺于唐,复领此地,以保全家。今事势已迫,愿陛下再图良策。”
郑主大惊,曰:“不想夏主亦败于世民之手,今虽势尽,誓杀此贼,以伸己志。”随召众将商议。薛德音曰:“楚国朱粲与陛下有旧,现居菊潭,有雄兵数万,可遣使求救彼处。此人仗义,必来相助。”郑主曰:“一杯之水,安救一军之火?
况粲居山城,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自卫不暇,安能救我乎?”德音曰:“陛下言者错矣。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薪,兵在谋而不在多耳。昔晋谢玄以五万兵而破符坚百万之师,亦惟以智方能成其大事。今楚尽骁勇谋略之士,若不求救,坐以待死矣。”郑主曰:“汝言甚当,谁可往菊潭求救?”孟孝义应声出曰:“某当一往。”郑主曰:“但不得透重围矣。”孝义曰:“视死如归,何所不至!”郑主即修书与孝义密藏,令王德仁送出。开城门,德仁先杀出,正遇唐将史大奈,被杀败。孟孝义乘势杀出重围,投菊潭去讫,王德仁退入城中坚守。不知后事如何?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辽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