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长安城活擒反贼 让帅印威重贤臣
长安城活擒反贼 让帅印威重贤臣
诗曰:
仁贵乘驹过海来,张环父子定招灾。
也应唐主多洪福,预令高人算安排。
且说魏征丞相忙上金銮殿,俯伏金阶说:“殿下千岁在上,臣昨夜得一梦兆,甚为奇怪。”殿下李治叫声:“老王伯,未知什么梦兆?”魏征道:“臣昨夜梦中见我三弟秦琼来到床前,谏言几句道:“你为掌朝宰相,为何这等不小心?万岁到东辽,曾把殿下托你保护,权掌朝纲,料理国家正事,今日下三两日内,有朝中奸臣谋叛,欲害储君,你为何不究心查访,四门紧闭。过了三天,决无大事。若不小心,弄出大事,你命就罪该万死了。’臣此梦兆奇怪,朝中哪个是奸,哪个是佞,叫老臣也无处去查。”李治道:“秦老王伯在日,尽心报国,一片忠心,今死后有这番言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说把城门紧闭三天,决无大事,不免降旨,今日就把四门紧闭,差将守城。”魏征传下令来,把城门紧闭了,君臣们在金銮殿上议论纷纷,这且慢表。
珠日早上,张士贵父子领兵到了长安城,望上一看,只见光大门早已紧闭,吊桥挂起。心中惊骇,叫声:“我的儿,为什么光大门关闭在此,难道有人通了线索,预先防备我们前来,所以把吊桥高挂,四城紧闭。”张志龙说:“爹爹,我们在东辽国来,人不知,鬼不觉,何人知道我父子存反叛之心,先把城门紧闭起来?必然又有别样事情。今日可对殿下说,朝廷奏凯回朝,自然开城,放我们进去。”张环说:“这也有理。”连忙带马到护城河边,叫一声:“城上的,快报与殿下得知,今万岁爷奏凯班师,歇马登州,先差张士贵在此,要见殿下,快快开城。”那城上军士一见,说:“大老爷,请候着,待先去报殿下,然后开城。”张环道:“快去通报。”军士来到午门禀知,黄门官上殿奏说:“殿下千岁在上,外边有三十六路都总管,七十二路总先锋张环到了。说朝廷圣驾今已班师,先差张士贵来见殿下,望千岁降旨开城。”李治殿下听报父王班师,喜之不胜,立刻降旨,去放张环进城。丞相魏征连忙止住道:“殿下千岁且慢。秦三弟托梦,原说要把城门紧闭三天,才无大事。刚刚昨日闭城,才得二天,就有张环父子到来。万岁奏凯还朝,岂可预先无报。事有跷蹊。臣看张环父子短颈缩腮,将来必有反叛之心,不可乱开,且往城上去问个明白。”李治说:“老王伯言之有理。快到城上去。”
群臣上马,带了文武大臣,离了午门,上城头一看,只见张家父子人等,满身结束,坐马端兵,后有数千雄兵,摆列队伍,满面杀气。魏征问道:“张先锋班师了么,陛下圣驾可曾到否?”张士贵听言抬头,一见殿下同魏征在城上,心内欢悦,连忙应道:“正是。陛下奏凯班师,歇驾登州,先差小将到来,料理国家大事。未知光大门为何紧闭?望老丞相快快开城。”魏征说:“我受秦元帅梦中嘱托,他说今日有奸臣不法,欲夺天下。叫我紧闭城门,待朝廷亲到长安,然后开城。今陛下已在登州,不日就到,张先锋请外面扎营安歇,待等圣驾到了,一同放你们进来。”张士贵听见此言,吓得浑身冷汗,说:“好个秦琼,你死在陰间,还要来管国家大事。也罢!”叫一声:“老丞相,我实对你说,朝廷与众大臣被番兵围困在越虎城中,并无大将杀退,小将焉有神仙手段去救万岁,想来君臣不能回朝的了,因此我把战船齐开到中原。想殿下年轻,不能理国家大事,不如让我做几时,再让你做如何?”魏征大怒,喝声:“呔!你这该死的狗头,朝廷有何亏负了你,却如此丧心!既然万岁有难在番邦,理当尽心救驾,才为忠臣。怎么私到长安,背反朝廷。幸亏秦元帅陰灵有感,叫我紧闭城门,不然被你反进城来,我与殿下性命难保。”张环道:“魏征,你不过一个丞相,难道我张环立了帝,少了你一家宰相职分么?快快开城,放我进去就罢!若有半句不肯,我父子攻破城门进来,拿你君臣二人,要碎尸万段才罢!”魏征气得满脸失色,把张士贵父子不住的声声恨骂。那底下六人带兵呐喊,放炮攻城,耀武扬威,了当不得。
忽听后面豁喇喇一骑马跑来,上边坐着薛仁贵,一见张环人马,大喝一声:“呔!张环,你往哪里走,可认得我么?”张志龙回头一看,唬得心跳胆碎,说:“爹爹,不好了,薛礼来擒拿我们了。”士贵听见,魂魄飞散,纵马摇刀,上前叫声:“小将军,你向在我营中,虽无好处到你,却也费许多心机。今日可念昔日情面,放我一条生路。”仁贵喝道:“呔!我把你们这六个狗头,若说昔日之情,恨不得就一戟刺你个前心穿后背。今乃奉军师将令,让你多活几天,叫我前来生擒活拿你父子监在天牢,等陛下班师,降旨发落。快快下马受缚,免得本帅动手。”张环知仁贵本事高强,自己决不是他对手,心想倒不如受罪监牢,慢慢差人求救王叔,或者赦了,也未可知。便叫:“我儿,画虎不成反类其犬,既有将军在此,我们一同受罪天牢便了。”四子一婿皆有此心,全皆下马。仁贵喝叫张环手下将士,把张环父子去了盔甲,上了刑具。
那边殷驸马也到了,大叫:“小将军,张环父子可曾拿下?”仁贵说:“已经拿下了,专等驸马前来,一同叫城。”殷成大悦。便纵马来到吊桥边,叫声:“殿下千岁,臣在此,快快开城。”李治在上面说道:“殷驸马,这员小英雄哪里来的,可放得进城么?”驸马说:“殿下放心,这位英雄,就是应梦贤臣薛仁贵。在东辽保驾立功,是扶唐好汉。今奉军师密令,前来捉拿张环。”李治听了,才得放心,降旨开了光大门。吊桥坠下,殷驸马押了张家父子,带了一万人马进入城中。将人马扎定内教场,带张士贵来到午门。殿下李治同魏征先到金銮殿,身登龙位。仁贵上殿俯伏尘埃说:“殿下在上,小臣薛仁贵,愿殿下千岁千千岁。”李治叫声:“薛王兄平身。孤父王全亏王兄保驾,英雄无比,因此太太平平进东辽关寨,势如破竹,皆王兄之大功。未知父王龙驾几时回朝,张环因何反到这地?”仁贵道:“殿下有所不知,待臣细细奏闻。小臣一向被张±贵埋没前营,为火头军,大小功劳尽被何宗宪冒去。后来在海滩救驾,遇见朝廷,取张环对证。”如此这般,一直说到破摩天岭,后又受军师锦囊,得赛风驹,赶来拿捉张环,救千岁龙驾。李治闻言大喜说:“王兄如此骁勇,尽心报国,其功非小。张环有十恶不赦之罪,理当枭首级前来缴旨。”仁贵叫声:“殿下且慢,陛下龙驾现在东辽建都之地,太平无事。且将他父子拿在天牢。待小臣到东辽,逼番邦献降表,如在反掌。圣驾不久就要班师,回朝之日,还要取他对证,然后按其军法,未为晚也。”殿下李治说:“既如此,降旨带去收监。”殿下即赐宴一席,仁贵饮过三杯,谢恩出朝。次日带了干粮,跨上赛风驹,离了长安,径往登州,下海来到东辽。这且慢讲。如今且讲东辽越虎城中,天子这一日问军师道:“朕想薛仁贵与张环各去破关,有八十余天,为甚还不来缴旨?一定这两座关上强兵勇将众多,所以难破。”徐茂功笑道:“这个自然。只在这两天内,就有一处缴旨了。”君臣正在言谈,外边军士报进来说:“启上万岁爷,城外来了八员将官,都有坐骑,手内还有槍刀器械,口称与薛仁贵生死弟兄,要见万岁的。”朝廷听言,说声:“徐先生,可放得进来?不妨事么?”茂功说:“陛下,不妨。这八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厉害异常。乃应梦贤臣的结义好友,东辽大小功劳,他们也有一半在内的。陛下降旨宜他们上殿,就可加封八人爵禄了。”朝廷大喜,一道旨意降出。
不多一会,八人下雕鞍,放下兵器,上银銮殿来,俯伏银阶,说:“万岁龙驾在上,小臣们姜兴本、姜兴霸、李庆先、李庆红、王新鹤、王新溪、薛贤徒、周青朝见我王。愿陛下万岁万万岁。”天子龙颜大悦:“卿等平身。寡人也闻得八位爱卿有功于社稷,朕今加封为随驾总兵。”八人欢喜,谢了恩,参见了元帅,与众爵主见礼。这些火头军向在张环侧首,今立朝纲,自觉威风。
外边军士又报进来说:“启上万岁爷,薛仁贵现在外边,要见万岁。”朝廷听言大喜,降旨快宣。军士往外宣进。仁贵俯伏银阶说:“陛下龙驾在上,小臣薛仁贵奉我王旨意,前去攻打白玉关,不上一二天,就取关头。速到中原,救了殿下千岁,才得今日到东辽来缴旨。”天子听言,心中不明,说:“小王兄几时往中原,救哪个殿下?你且细奏明白。”仁贵道:“陛下有所不知。张环父子领兵到摩天岭,无能可破,私开战船,反往中原,欲杀殿下,思想登基。臣受军师锦囊,叫我破了白玉关,得了东辽一骑赛风驹宝马。那宝马在大海上行走,如履平地,臣即骑宝驹星飞赶到中原,同驸马殷千岁迫到大国长安,已经把张环父子拿下天牢,等我王班师,然后按其国法。又晓夜兼行,复到东辽来,保万岁平定东辽。”朝廷说:“有这等事?小王兄真乃异人了。在东辽救了寡人,又在长安救了王儿,复又往东辽来救寡人。正所谓百日两头双救驾,其功浩大。朕意欲加封,奈急切少有掌兵空职去补,如何是好?”
尉迟恭上前启奏道:“陛下在上,臣年迈无能,不堪执掌兵权,愿把帅印托小将军掌管。”朝廷说:“若得尉迟王兄肯交帅印与小王兄,朕即加封为天下九省四郡都招讨平辽大元帅之职。”尉迟恭道:“某这颗帅印,秦府中所得,不知吃了多少亏,就是自己儿子也不放心付他执掌,今看小将军一则武艺精通,本事高强,二来一定前生有缘,我心情愿交付与你,安然在小将军标下听用。”仁贵推辞道:“这个不敢。老元帅乃开国勋臣,到底掌兵权,道理明白,小臣不过一介寒儒,略知些韬略,自应在老元帅麾下执鞭垂镫,学些智谋,深感洪恩,怎执掌兵权起来?”天子道:“朕今为主,小王兄不必再奏,就此当殿披红,掌挂帅印。钦赐御酒三杯。”仁贵不敢再逊,口称:“愿我王万岁万万岁。”薛仁贵如今为了元帅,心中欢悦不过。有底下这些武职官,一个个上前参见一番。周青、李庆先、王新鹤八人,走将进来,叫声:“元帅哥哥,小将兄弟们参见。”仁贵道:“阿呀,兄弟们不消了。你们因何得知为兄在此,从哪里寻来的?”众弟兄说:“哥哥,我们那日打猎回到藏军洞,不见了哥哥,害得我们满山寻遍,忽遇那婆子到来,说起哥哥保驾干功立业去了。兄弟们要见哥哥,便相随婆子来到这里。”仁贵道:“嗄,原来如此。可笑张环父子,把我们埋没,冒夺功劳,不想还有出头日子。今张环父子性命尽不保了。”八人说:“便是。”说罢,众人仍退两旁。
如今有秦怀玉、罗通、程铁牛、尉迟宝林、尉迟宝庆,这一班小爵主,上来参见。仁贵叫:“当不起。”心下不安,连忙跪下说:“陛下在上,臣有言陈奏。”天子说:“王兄有何事奏闻?”仁贵道:“臣乃山西绛州一介贫民,蒙陛下恩宠,又承尉迟老千岁大恩,将帅印交与臣执掌,在尔虽是臣小,出兵号令最大,今尉迟老千岁也在麾下听用,臣哪里当得起,意欲拜认老千岁为继父,未知陛下龙心如何?”朝廷说:“小王兄既有此心,朕今作主,将你过继尉迟王兄。”敬德心中也觉欢喜,假意推辞说:“这个某家再当不起的。”仁贵道:“说哪里话来。”就当殿拜了四拜,认为继父。尉迟恭从今待仁贵一条心的了,比自己亲生儿子还好得多。
薛仁贵又与众爵主结拜为生死之交,朝廷准奏,就在驾前,各府公子爷们上前歃血为盟。大家立了千金重誓,共同一处,处同一块,一十八人患难相扶到底。信盟已毕,朝廷赐宴,金銮殿上大摆筵席,款待这班小英雄。饮过数杯,把筵席扯开,仁贵讲述破东辽关寨用兵之法,如此这般,直讲到黄昏时候,方才辞驾,回往帅府安歇。
到了明日清明,薛元帅进殿,朝过天子。军师茂功开言叫声:“薛元帅,你既掌兵权,东辽兵将未晓汝名,快提兵马,去破了摩天岭,前来缴旨。”仁贵应道:“是。”回营吩咐,把聚将鼓打动,传令五营四哨,偏正牙将。左右忙传令道:“呔!元帅爷有令,传五营四哨,偏正牙将,各要披挂蹩齐,结束停当,在教场伺候。”元帅哨动三通聚将鼓,爵主们、总兵官无不整束,尽皆披甲上营说:“元帅在上,末将们打拱。未知帅爷有何将令?”仁贵道:“诸位将军,兄弟们,本帅今日第一次得君王龙宠,叨蒙圣恩,加封平辽元帅,今又奉旨出兵,前去攻打摩天岭,奈摩天岭难破,为此本帅要往教场祭旗一番,烦诸位将军同往教场。今乃本帅头阵掌兵,故传汝等到教场助兴,祭旗一番,往摩天岭攻打。自有八员总兵在此,不劳诸位爵主将军去的。”众爵主齐回言道:“元帅说哪里话来,今往摩天岭攻打,理应末将们随去,在标下听用。”元帅说:“这个不消。”众将出营,上坐骑,端了兵刃,后面元帅坐了赛风驹,同到教军场。这班偏正牙将、大小三军,尽行跪接。偷眼看仁贵,好不威风。怎见得,但见他:
头戴白绫包巾金扎额,朝天二翅冲霞色。双龙蟠顶抓红球,额前留块无情铁。身穿一领银丝铠,精工造就柳银叶。上下肚带牢拴扣,一十八豸轰轰烈。前后鸳鸯护心镜,亮照赛得星日月。内衬暗龙白蟒袍,千丝万缕蚕吐出。五色绣成龙与凤,沿边波浪人巧织。背插四杆白绫旗,金龙四朵朱缨赤。右边悬下宝雕弓,弓弦逼满如秋月。右首插着狼牙箭,凭他法宝能射脱。展问挂根白虎鞭,常常渴饮生人血。坐下一骑赛风驹,一身毛片如白雪。这条画杆方天戟,保得江山永无失。后张白旗书大字,招讨元帅本姓薛。
这仁贵当了总兵大元帅,面上顿觉威光,杀气腾腾,凭他强兵骁将,见了无不惊慌。这班人马中,有向在张环手下的,如今也尽多在内,知道仁贵向为火头军,过去同行同坐,威气全无,今日却做了元帅,啧啧称赞。这正是:
何等风光满面生,腾腾杀气赛天神。
不知薛仁贵去打摩天岭,如何得胜,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北齐书
- 辽史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谱录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