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鸣师冤质讼督宪堂
鸣师冤质讼督宪堂
话说馗儿到得抚院门前,打听了一番。抚院并不出门,又非放告的日期,无路可投。只得把信炮点着了一个。一声响时,里边大人听的炮响,霎时升堂。开了大门,声声喊道:“鸣冤人投进。”馗儿不慌不忙,走进前来。只见堂规威严,人役森列。暖阁内坐着一位大人。馗儿近前跪下说;“民子初开,向上一遭。”早有茶房接去,送在公案桌上。大人从头看了一遍问道:“你是何处的人,石生缘何叫你替他告状?”馗儿回道:“小人是襄阳府城里人,石生系小人的师父。他现在监中,家中并无别人。因此小人代师鸣冤,望大人垂鉴。”抚院道:“你怎小小的年纪,却敢这样放刁。魏大人在京都,石生视□□风马牛不相及。石生被狱,或为别事。你说系魏大人唆拨,那是凭证?”馗儿回道:“魏太监专权弄势,人所共晓。因去岁魏太监的家人,买去身师画图一张。上面有题得律诗四句。诗中有群奸草茅等字。他就说是讥诮的他。转托学院,把身师拿到监里。考完时还要解京究处。小人所供,俱是实话。并无半句诬捏。”抚院道:“依你所供,是一派的胡说。着人给我推出门去。”人役听说遂把馗儿拉着,向外就走。
抚院猛然看见,馗儿在日光之下走着,并无照的人影。便立刻叫道:“快把他带回来。”馗儿听说,转身回到堂前。从新复又跪下。抚院发怒道:“从来陰鬼无影,本院坐的是朝廷法堂。你是那里的山精水怪,白日青天,竟敢在此胡闹。”叫“左右给我拉下去打。”左右人役,把馗儿扯翻在地。喝声“行杖”打下一板去,是一股白气,打到三十,并无半声叫。及至放起距跃曲踊,倍觉精神。抚院大怒,叫声:“给我夹起来。”人役听说,将馗儿放倒,把腿填在夹棍里。直夹了有三个时辰,方才解去。馗儿神色依然如初。抚院道:“这分明是鬼无疑了。”着家人到宅内取出天师禁鬼符一道,贴在馗儿胸前。又用纸使印一块粘在馗儿背后。从来陰鬼,原怕天师的法符,朝廷的印信。竟把馗儿一时制的不能动转了。遂着人送入监中。分付禁卒,留心看守。
却说馗儿在监中,坐到三更时分。揭去身上的符印,逃出监来。正要寻个去路。忽听得街上传锣响亮,人役喝道之声:却是本省城隍出来巡街。唬的馗儿躲藏在个更棚里。城隍走的相近,叫声“住轿。”分付鬼卒道:“此处有什么冤鬼,竟致得怨气冲天。给我搜来。”鬼卒过去一搜,就把馗儿带到轿前,跪在地下。城隍问道:“你是何方的游魂,敢在这个去处作怪。”馗儿就把石生被害,并他代为鸣冤的情由,一一察知城隍。城隍道:“据你所供,这番意气却有可取。但你的年纪,甚是幼小。常在陰司里飘飘荡荡,何年是个出头的日子。依本府看来,不如把你送在一个富贵人家,脱生去罢。”馗儿问道:“蒙太爷垂怜,小人感恩不尽。但小人有两个姐姐,现在襄阳。业师石生,还在监中。小的转生以后,就再不得见面了。”说罢,痛哭。城隍又分付道:“你也不必如此悲戚。你那两个姐姐与石生系有夙缘。不久,即成夫妇。剩你自己,何处归宿。魏贼一干奸人,不久祸事将近临头,冤也不必你鸣。你姊妹师徒,日后重逢有期,无烦过为留恋。“叫鬼卒把他送到杭州府钱塘县里,程翰林家投胎托生去罢。”鬼卒得令,领着馗儿,起阵陰风,一直去了。
却说程翰林名谦,学豕狻J且桓龊擦衷菏探病T点过两次主考,做过一任学院。因他母亲年迈,告终养老回家。年纪不过五十岁,一妻一妾。夫人苏氏,生得一子,名唤程斤。生来姿质鲁笨,念书念到十七八岁,总不明白。屡次应考,尽落空网。程翰林在前也不知道他儿子是个何等样的学问。及至回家,逐日盘问。方才知他不通。凡做一篇文字,功夫必须两天。程翰林也懒于给他改抹。
侧室柳氏身怀重妊。八月十三日,夜间时当分娩。苏氏夫人听说,着人请下稳婆。房中点上灯烛。叫丫头妈妈,紧紧在旁边伺候。他也不住的时来照看。鬼卒领着馗儿的灵魂,早在门外等候。及至时辰将到,鬼卒把门上的帘子一掀,馗儿往里看时,只见床上坐着一个少年妇人。声声叫疼,旁边一个稳婆紧相依靠。住的却是朱红亮值暮梅孔樱才到回头,被那鬼卒一把推到床上。呱的一声,早已投胎落草了。稳婆抱起来看,乃是一男。苏氏夫人不胜欢喜,遂报喜于程翰林。程翰林也甚是欣幸,就起名叫做程覃。馗儿投生之时,却未曾喝过迷魂汤,心里极是清白的,但轻易不敢说话。过了三朝、满月,渐渐的添了些见识,却总不想家。长到一两岁,只会认人,不能出语。程翰林夫妇恐真是个哑子了,却也无从问他。
一日,程翰林与程斤在书房里讲书。家人来请吃午饭,适值程覃在书房中玩耍。心中想道:“我哥哥年纪已过二十,连个学还不能进。必定是文章不好,我找出来看看方妥。遂把外门关上,走到屋里,上到椅子上。就书里翻出三篇没动笔的文章来,看了一遍。不觉大笑道:“这等文字,无怪乎不能进学。”就磨了磨墨,把笔膏了膏,大批大抹,顷刻之间,把三篇文章登时看完。末后题了一首七言律诗,以代总评。其诗云:
轧茁殊属太支离,外落孙山固所宜。
书读五车方为富,文成七步始称奇。
少年不受悬梁苦,老岁无闻后悔迟。
从此问津尚未晚,将来应有入彀时。
评完了,却把三篇文章仍旧放在书里。下来椅子,开了门,就往院里去了。却说程翰林吃饭已完,领着程斤,仍来书房里坐下。程斤见他的书放的不是原旧去处。便拿过来,掀开一看。见三篇文章,俱经动了笔。心中诧异道:“这是何人,敢来作践我。”就送与他父亲一看,程翰林观其批评恰当,诗句明白。但字画不成个头。心里也甚是异样。遂叫看门的来问道:“我去吃饭有何人书房里来?”看门的回道:“并无外人,只二相公进来。关上了门,玩了一会,就开门出去,上院里走了。”程翰林心里疑惑道:“没的就是他不成?”回到院内,叫过程覃来。追问道:“你哥哥书房中的文章,是你给他看的么?”程覃只是摇头。程翰林道:“夫人,你再仔细问他。”苏氏夫人,千方百计,吓逼不过。不觉开口应道:“是孩儿偶然作孽。叫父亲大人不必疑怪。”程翰林夫妇二人,见程覃口能说话,且通文理,心中又惊又喜。
一日,程翰林考问程覃五经左史,以及诸子百家等书。左右根寻,总盘诘不住。程翰林方知程覃前世是个无书不读,无一不会的个成学。遂向夫人苏氏说道:“此子日后,必能大振家声。断不可以庶子待他。”苏氏夫人答道:“这是不消你说的。”就与程斤同在一个书房里念书。这程斤是哥反受兄弟程覃的教训。朝渐夕磨,一半年间,把程斤剔拨得也明白了。遂与程覃同年入了邑庠。
却说这程翰林家,有一件传家之宝,乃金如意两枝。前十年时,程夫人夜梦一女子,年纪不过十六七岁。进他屋里,拿去金如意一枝。说道:“程太太,我暂且借去一用,十年以后,定来奉还。”天明看时,果然少了一枝。左找右寻,并无踪影。没去已久,也不提了。及至程覃受生以后。程夫人又在佛前讨得一签。其占云:
玉麟成双非无缘,如意一支暗引前。
宝物还家可坐待,何妨借去已多年。
程夫人把这签帖拿给程翰林看。程翰林道:“覃儿日后成人,或者给你复看此物,也未可定。”不提。话说这程覃进学,年只八岁。到十岁就补了廪。十二三岁就成了钱塘县的一个大名士。事亲至孝,待兄甚恭。日与程斤兄弟两个,奋志读书。但家中人提起师弟两字来,他就不觉泣下。说起姊妹两字来,他便终日呜咽。父母问其缘故,总不肯说。程翰林料其事系前生,以后夫妇二人从此也再不问他。馗儿转生,暂且不提。
但不知秋英受罪如何?再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曾国藩家书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