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卷四十六
○水战
《国语·吴语》曰:越王军於江南,明日将舟战於江。
《晋书·慕容超载记》曰:水战,国之所短,吴之所长。
又《晋书》曰: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朱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暑为右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
又《何无忌传》曰:卢循遣别将徐道覆顺流而下,舟舰皆重楼。无忌将率众拒之,长史邓潜之谏曰:"今以神武之师抗彼逆众,回山压卵,未足为譬。然国家之计,在此一举。闻其舟舰大盛,势居上流。蜂虿之毒,邾鲁成鉴。宜决破南塘,守二城以待之,其必不敢舍我远下。蓄力俟其疲老,然后击之。若弃万全之长策,而决成败于一战,如其失利,悔无及矣。"无忌不从,遂以舟师拒之。既及贼,令强弩数百登西岸小山以邀射之,而薄于山侧。俄而西风大起,无忌所乘小舰被飘于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众遂奔败,无忌尚厉声曰:"取我苏武节来!"节至,乃躬执以督战。贼众云集,登舰者数十人。无忌辞色无挠,遂握节死之。
《梁书》曰:王琳帅兵东下,陈遣太尉侯填、司空侯安都等拒之。瑱等以琳军方盛,引军入芜湖避之。时西南风至急,琳谓得天道,将直取扬州,侯填等徐出芜湖,蹑其后。比及兵交,西南风翻为瑱用,琳兵放火燧以掷正规船者,皆反烧其船,琳舰溃乱,兵士透水,死十二三,其馀皆弃船上岸,为陈军所杀殆尽。
《隋书》曰:杨素伐陈,率水军东下,舟舻被江,旌甲曜日。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伟,陈人望之惧曰:"清河公即江神也。"陈南康内史吕仲肃屯歧亭,正据江峡,於北岸凿岩,缀铁锁三条,横绝上流,以遏战船。素令仁恩登陆俱发,先攻其栅。仲肃军夜溃,素徐去其锁。
又《李安传》曰:伐陈之役,蜀兵顺流东下。时陈人屯白沙,安谓诸将曰:"水战非北人所长。今陈人依险泊船,以夜袭屯,贼可破也。"
《越绝书》曰:伍子胥水战法,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
《庄子》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澼絖为事。不过数金。一朝而鬻伎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龟手一也。
《阮元瑜为曹公与孙权书》曰:若恃水战,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亦未必也。
《孙子荆为石仲恭与孙皓书》曰:自倾国家整治器械,修造舟楫,简习水战。
○掩袭上
《白虎通》曰:袭者何?谓行不假涂,掩人不备也。人衔枚,马缠勒,昼伏夜行,为袭也。
《左传》曰: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又曰: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庞税焉。赵氏得而献之,吏请杀之。赵孟曰:"为其主也,何罪?"止而与之田。及铁之战,以徒五百人宵攻郑师,取蜂旗於子姚之幕下。
又曰: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莒子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
又曰:秦伯使大夫杞子戍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管,钥。)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蹇叔,秦大夫。)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且师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辞,不受其言。)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晋人御师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大阜曰陵。)其南陵,夏后皋之墓;(皋,夏桀之祖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此道在二陵之间,南谷中各深委曲,两山相嵚,故可以避风雨。古道由此。魏武帝西讨巴汉,恶其险而更开北山高道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人,天奉我也。(奉,与。)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有?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代之患。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言不可谓背君。)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縗绖,(晋文未葬,故襄公称子。子以凶服从戎,故墨之也。)遂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家语》曰:吴越遂遇于黄池,越王袭吴之国。吴王归,与越战,灭焉。
《战国策》曰:苏秦谓楚威王曰:"王兴师袭秦,此所谓两虎相据也。"
《后汉书》曰:渔阳太守彭宠反,自将二万馀人攻幽州刺史朱浮于筋,光武使将军邓隆救筋。隆军潞南,浮军雍奴,遣吏奏状。帝读檄,怒谓使曰:"营相去百里,其势岂得相及?比若(若,汝也。)还,北军必败矣。"宠果盛军临河以拒隆,又别发轻骑三千袭其后,大破隆军。朱浮远,遂不能救,引而去。
又曰:苏茂、周建与马武合战。良久,王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走散。
又曰:邓训发湟中六千人,令长史任尚将之,缝革为船,置于箪上以渡河,(箪,木残也。音步佳反。)掩击迷唐庐落大豪,多所斩获。
又曰:马援讨诸羌,羌引精兵聚北山上,援陈军向山,而分遣数百骑绕袭其后,乘夜放火,击鼓叫噪,虏遂大溃,凡斩首千馀级。援以兵少,不得穷追,收其穀粮畜产而还。
又《曹瞒传》曰:公闻许攸来,跣出迎,攸劝公袭绍将,公大喜,乃选精锐步骑,皆执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把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掠后军,还兵以益备。"问者信以为然。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穀宝货,斩督将睢元晋等,割得诸军淳于仲简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将士皆惶惧。
又曰:曹公征张鲁至阳平,张鲁使弟卫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馀里。攻之不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懈,公乃密遣骑将等乘险夜袭,大破之。
又曰:庐江太守刘勋理明城,(今同安郡。)恃兵强士勇,横于江、淮之间,无出其右者,孙策恶之。时已有江左,自领会稽太守,使人卑辞厚币而说之曰:"海昏上缭宗人,数欺下国,患之有年矣。击之路由不便,幸因将军之神武而临之。且上缭国富廪实,吴娃越姬,充于后庭,明珠大贝,被于帑藏,(帑,他朗切。)取之可以资军。虽蜀郡成都金碧之府,未能过也。策愿举敝邑士卒以为外援。"勋然之。刘晔谏曰:"上缭虽小,而城坚池深。守之则易,攻之则难,不可旬月而拔也。且见疲於外而国虚於内。孙策多谋而善用兵,乘虚袭我,将何御之?而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进,其在兹乎?"勋不从。遂大兴师伐上缭,其庐江果为策所袭。勋穷蹙,遂奔曹公。
《魏志》曰:遣将锺会、邓艾伐蜀,蜀将姜维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拔。艾上言:"请从阴平江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四百里,去成都三百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士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阵相拒,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至成都。蜀主刘禅面缚舆榇诣军门降。
又曰:杨阜字义山,天水荜人也。韦康以为别驾。马超率万馀人攻冀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千馀人,使弟岳於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超入拘岳於冀,杀刺史太守。阜内有报超之志,而未得其便。外兄姜叙屯历城,阜少长叙家,见叙母,说前在冀中时事,歔欷悲甚。叙曰:"何乃尔?"阜曰:"守臣不能见,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天下乎!"时叙母慨然,敕叙从阜计。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若背父之逆子,弑君桀贼,天地岂久容?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疮,宗族昆季死者七人。
《吴志》曰:蜀将关羽遣糜芳守南郡,羽领兵围樊。吴主遣将吕蒙屯陆口,外倍修恩厚,与关羽结好。羽多留兵备南郡,恐蒙有变。蒙上疏曰:"羽计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众还建业,以理病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徐以大军溯江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不战而羽易擒耳。"吴主然之。蒙遂称病而还建业。羽果稍撤备,而悉众赴樊城。蒙遂发兵逆流而上,伏甲於舟,使更衣为商人,以理征棹,达曙兼行,过羽所置屯戍,辄缚之。羽遂失惊,师次于南郡,袭夺其城。羽吏士攻樊城未下,闻城以陷而家属无恙,见待甚於平时,无复斗心,稍稍散,羽竟为吴师所擒,荆州遂平。
又曰:建安二十四年,云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生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
《晋书》曰:王如,京兆人也。初为州武吏,遇乱流移至宛。时诸流人有诏并遣还乡,如等以关中荒残,不愿归,征南将军山简、南中郎将杜蕤各遣兵送之,而促期令发。如遂潜结无赖少年,夜袭二军,大破之。又陷攻襄城。於是流人诸郡各率其党攻诸城镇,多杀令长以应之。未几,众四五万,号大将军,后如连年种穀,皆化为莠,军中大饥。
又曰:石勒遣其将石良率精兵五千袭李矩,逆击不利。郭诵弟元复为贼所执,贼遣元以书说矩曰:"去年东平曹嶷,西平猗庐,矩如牛角,何不归命?"矩以示诵,诵曰:"昔王陵之母在贼,犹不改意,弟当何论!"勒复遗诵麈尾马鞭,以示殷勤,诵不答。
又曰:张骏为凉州牧。咸和初,骏遣武威太守窦涛,金城太守张阆、武兴太守辛岩、扬烈将军宋辑等率众东会韩璞,攻讨秦州诸郡。刘曜遣其将刘胤来拒,屯于狄道城。韩璞进渡沃干岭。辛岩曰:"我握众数万,藉氐羌之锐,宜速战以灭之,不可以久,久则变生。"璞曰:"自夏末以来,太白犯月,辰星逆行,白虹贯日皆变之大者,不可以轻动。轻动而不捷,为祸更深。吾将久而毙之。且曜与石勒相攻,胤亦不能久也。"积十七日,军粮竭,遣辛岩督于金城。胤闻之,大悦,谓其将士曰:"韩璞之众,十倍於吾,羌胡皆叛,不为之用。吾粮廪将悬,难以持久。今虏分兵运粮,可谓天授吾也。若败辛岩,璞等自溃。彼众我寡,宜以死战。战而不捷,当无匹马得还,宜厉尔戈矛,竭汝智力。"众咸奋。於是率骑二千,袭岩于沃干岭,败之,璞军遂溃,死者二万馀人。面缚归罪,骏曰:"孤之罪也,将军何辱!"皆赦之。
王隐《晋书》曰:祖逖军大饥,进据〈食犬〉丘城。樊雅遣六十馀人入逖营,拔戟大呼向逖,逖军人夜不知何贼之多少,皆欲散走。逖疑非多人,但摧左右拒之。会督护董昭入,共讨贼,贼散故道出。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孽海花
- 鬼神传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西湖梦寻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