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部·卷二十五
○海
《释名》曰:海,晦也。注引秽浊,其水黑而晦也。(《广雅》同。)
《说文》曰:海,天池也。
《书》曰:江汉朝宗于海。
《礼记》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又曰: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
《礼斗威仪》曰:君乘土而王则海夷。(宋均注曰:海夷,不扬波。)
《论语》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公羊传》曰:河海润千里。(河海出云及千里。)
《春秋感精符》曰:后妃恣则泽为海。
《春秋考异邮》曰:黄星骋,海水跃。宋均曰:黄星,土精,土安静,跃则失常。
《史记》曰: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东南,以海为池。
《汉书》曰:霍去病击匈奴,封狼居胥山,登临瀚海。(如淳注曰:北海也。)
谢承《后汉书》曰:汝南陈茂,尝为交阯别驾,旧刺史行部,不渡涨海,刺史周敞涉海遇风,船欲覆没,茂拔剑诃骂水神,风即止息。
《晋书》曰:鲍靓为南海守,尝行部入海遇风,饥甚,聚白石煮食之以济。
又曰:李涓,辽东人,祖敏,汉河内太守,去还乡。辽东太守公孙度欲强用之,敏乘轻舟浮海,莫知所终。
王隐《晋书》曰:慕容晃上言曰:"臣躬征平郭远,假陛下天地之威,将士竭命,精诚感灵,海为结冰,凌行三百馀里,臣自立国,及问诸故老,初无海水冰冻之岁。"
《韩诗》曰:成王时,越裳氏重三译而朝,曰:"天之不逆风不疾雨,海之不波溢三年矣,中国必有圣人。"
《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
《列子》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万亿里,有大壑无底之谷,名曰归塘。(张堪注曰:《庄子》云尾闾也。)
《庄子》曰:东海之鳖谓坎井之蛙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涯不加损。夫不为倾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乐也。
又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厚,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一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又曰:肩吾曰: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使蛟负山也。
又曰: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
又曰:周顾视车辙有鲋鱼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活我哉!"
又曰: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为鸟,其名曰鹏,将徙于南溟,水击三千里。
又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渚涯之间,不辨牛马,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向若而叹。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司马彪曰:尾闾,水之从海外出者也。)
《文子》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海以象其大,注下以成其广。
《淮南子》曰:彗星坠而渤海决。
又曰:海不让水,积小以成其大。
又曰:庶女告天,(庶女,少寡无子养姑者也。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而杀母,以诬告寡妇,妇不能自解,故告天也。)雷霆下击景公台陨,(景公,齐景公也。雷击景公台,陨坏之也。)校体折伤,(景公为雷霆所伤折。)海水大出。
又曰: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孟子》曰: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抱朴子》曰:大厦既燔,而运水于沧海,此无及也。
《说苑》曰: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告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进谏曰:"君乐治海,不乐治国,彼若有治国者,君安得乐此海乎?"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之。
《法言》曰: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山海经》曰:大荒中有山,名曰天台,海水入焉。
又曰:桂林八树,在贲海东。(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贲隅,今番隅也。)
又曰:发鸠之山有鸟,名曰精卫。炎帝之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是故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周景式《孝子传》曰:管宁避地辽东,遇风船人危惧,皆叩头悔过,宁思惟愆咎,念常如厕不冠而已,向天叩头,风亦寻静。
《神仙传》曰:麻姑谓王方平曰:"自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乃浅于往者略半也,岂复将为陵陆乎?"
皇甫谧《高士传》曰:姜肱,字伯淮,十辟公府,九举有道,皆不就。灵帝时,曹节白帝特征肱,隐身遁命,浮桴于海,名盖天下。
《幽明录》曰:海中有金台山,高百丈,结构巧丽,穷尽神工,横光岩渚,竦曜星门。台内有金机,雕文备制。
《十洲记》曰:扶桑在碧海之中,北面一万里有大帝宫,太真东王公所治处。山外别有员海绕山,员海水色正黑,谓之溟海,无风而洪波百丈,惟飞仙能到其处。
《玄中记》曰: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沃焦焉,水灌而不已。沃焦者,山名也,在海东三万里。
《博物志》曰: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居海渚,年年八月有浮查去来,往反不失期,此人乃立屋于查上,赍粮乘查去,忽不觉尽昼夜,奄至一处,有城郭屋舍,望见室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惊问此人何由至此。此人即问此为何处,答曰:"君可诣蜀问严君平。"此人还问君平,曰:"某月有客星犯斗牛。"即此人到天河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慕容晃将乘海讨其弟仁,袭其不意,群臣以凌道危阻,宜从陆地。晃曰:"旧海不凌,自仁反已来,三冻皆成,昔光武合滹沱之冰以济大业,天其或者欲乘此而克之乎!吾计决矣,沮谋者斩。"二月晃亲率三军擒仁赐死。
东方朔《十洲记》曰:神洲,东海中,地方五百里,上有不死草生琼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覆之皆活。
又曰:扶桑在碧海中,树长数千尺,一千馀围,两两同根,更相依倚,是以名扶桑。
《关令内传》曰:天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为脉。
○江
《释名》曰:江,公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说文》曰: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
又曰:江至会稽郡为浙江。
《尚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毛诗》曰:江有沱。江有汜。
又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春秋元命苞》曰:牛女为江湖,江湖者,所以开神润化,故其气湍急。
《家语》曰:楚昭王渡江,江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使之鲁问孔子,孔子曰:"此萍实也,可剖而食之,吉祥,唯霸者能获之。"使返,王遽食之,甚美。
谢承《后汉书》曰:吴郡沈丰为郡主簿,太守第五伦,母老不能之官,伦每至腊节,常感恋垂泣,遣丰迎母广陵,母见大江,畏水不敢渡,丰祭神,令子孙对母饮酒,因醉卧便渡。
又曰:吴郡王闳渡钱塘江遭风,船欲覆,闳拔剑斫水,骂伍子胥,风息得济。
《续汉书》曰:张禹拜扬州刺史,当过江行部中,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难于济涉,禹厉声言曰:"子胥如其有灵,知吾志在理察枉讼,岂危我哉?"遂鼓而过。
《魏志》曰:文帝伐吴,至长江而叹曰:"天固以限南北也。"
《晋书》曰:祖逖渡江,中流誓曰:"逖不静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又曰:吴猛年四十,邑人丁义始授神方,因还豫章,江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
又曰:王濬有奇略,武帝谋伐吴,诏濬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
又曰:陶侃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参佐以戏废事者,乃取其蒲博之具,悉投于江。
《庄子》曰:鱼相忘于江湖。
《孙卿子》曰: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昔者,江出于汶山,其始由源,可以滥觞,及至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涉,非惟下流大耶?今汝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汝乎?"
《三十国春秋》曰:刘裕次山阳,闻何无忌败绩,卷甲兼行,将济江而风急,众咸难之,裕曰:"若有天命,风当自息;如其天不助,舟覆溺何足怪。"即命登舟,舟移而风止。
董览《吴地记》曰:夫差立,子胥以忠谏见亡,遂赐死,浮尸于江,夫差悔焉,与群臣于江设祭。
《列仙传》曰:江妃二女,游于江滨,逢郑交甫,遂解珮与之,交甫受佩而去,数十步,怀中无佩,女亦不见。
《列女传》曰:楚昭王贞姜者,昭王夫人,齐女也。昭王出游,留夫人渐台,江水大至,遣使者迎夫人,忘持符。夫人曰:王与宫人约,召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行。于是使者返取符,未还,台已坏,沉水而死。
又曰:广汉姜诗妻,事姑至孝。姑好饮江水,水去家七里,妻常鸡鸣溯流而汲,值风雪,不时得水,诗责遣之,妻寄食邻家,纺绩以市珍味,使邻母遗姑,诗闻追还,舍侧忽有涌泉出,味如江水。(《华阳国志》又载。)
《论衡》曰:儒书言伍子胥恨吴王,驱水为涛而溺杀。今会稽、钱塘、丹徒江皆立子胥祠,欲止其涛也。
袁山松《宜都记》曰:对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顶,俯临大江如萦带,视舟船如凫雁。
又曰: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
《新序》曰:禹南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人失色,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死生命也!"龙弭耳而逃。
《吴录》曰:步骘表言,北降人说北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大江。吴主曰:"此曹必不敢来,若不如孤言,当以牛千头为君作主人。"后见吕岱,说骘言北欲以囊塞江,辄失笑曰:"此江自开辟以来,宁可以囊塞乎?"
《水经注》曰:昔吴郡太守张公直,自九江守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祠女戏庙像,其妻夜梦神人致聘,觉言于夫,至明恐怖,遽发船引中流而不行。妻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于江。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进。寻公直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于当世也!"复下己女於水中,将渡,遥见二女于岸侧,傍有一吏立曰:"吾庐君主簿,敬君之义,悉还二女。"
《风俗通》曰:江,贡也。所出珍物,可贡献也。
《荆州记》云:江出岷山,其源若瓮口,可以滥觞,在益州建宁漏江县,潜行地底数里至楚都,遂广十里。
《傅子》曰:江海所以能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苟有所逆,众流不至多矣。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