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狐突言词有味
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以十二月出师,衣之偏衣,佩之金玦。《左氏》载狐突所叹八十余言,而词义五转。其一曰:“时,事之征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其二曰:“敬其事,则命以始。服其身,则衣之纯。用其衷,则佩之度。”其三曰:“今命以时卒,閟其事也。衣之癝服,远其躬也。佩以金玦,弃其衷也。”其四曰:“服以远之,时以閟之。”其五曰:“癝凉,冬杀,金寒,玦离。”其宛转有味,皆可咀嚼。《国语》亦多此体,有至六七转,然大抵缓而不切。
晋献公十七年让太子申生去讨伐东山的皋落氏,并命他十二月出兵,穿上左右不同颜色的衣服,佩带上镶金的玉佩,对于这件事《 左传》 上记载了狐突说的八十多个字的一段话,内容竟有五个层次的转折。第一层说:“时间是事情的征兆;衣服是身体的花纹;佩饰是内心的旗帜。”第二层说:“真正把拳情看得严肃重大,要命他在一年的开头行动;要想让他驯服,应穿纯色的衣服;用他的内心的忠诚,佩饰也应适度。”第三层说:“现在让他在年终出征,是想让他的事业就此终了;使穿杂色的衣服,是想让他远征,疲劳其身体;让他披带上镶金的玉佩,就是要舍弃他内心的忠诚。”第四层说:“让他穿混杂的服色表明要把他放逐的很远;让他出师的时间表明要让他就此完结。”第五层说:“杂色意味着凄凉;冬天意味着肃杀;金属意味着寒气,块佩意味着火一般的燥热。”《 国语》 中也有许多这种体式的文字,有的转折达到六七层意思,但是大多数都不是十分切紧内容。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政书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