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夏官司马·候人司右
候人各掌其方之道治,与其禁令。以设侯人,若有方治,则帅而致于朝。及归,送之于竟。
侯人各自掌管所分管的那一方的道路的治安和有关禁令,而分设下属掌管各条道路。如果某方诸侯派使者为治理国事而来,就引导他们而把他们送到王朝;到回国时,又把他们送出国境。
环人掌致师,察军慝,环四方之故,巡邦国,搏谍贼,讼敌国,扬军旅,降围邑。
环人负责对敌挑战,查察军中的奸慝。预先挫败敌人的侵略阴谋,巡视王国。抓捕间谍。有敌国来犯,出使敌营与敌争辩是非曲直。宣扬军威。负责接受被包围城邑的投降。
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挈辔以令舍,挈畚以令粮。凡军事,县壶以序聚柝。凡丧,县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挈壶氏掌管在打成的水井上悬挂水壶做标志以使军士们前来汲水,在当宿营处悬挂马辔做标志以使军士们前来宿营,在存放军粮处悬挂畚做标志以使军士们前来领取粮食。凡有军事行动,悬挂漏壶计时以轮流更换击柝巡夜的人。凡有丧事,悬挂漏壶计时以轮流更换代哭的人。所设的漏壶都设有专人用水火在一旁守候,并负责区分昼漏和夜漏的长短。到冬天,就用火烧沸鼎中的水,而用以注入漏壶。
射人掌国之三公、孤、卿、大夫之位,三公北面,孤东面,聊大夫西面。其挚,三公执璧,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厄。诸侯在朝,则皆北面,诏相其法。若有国事,则掌其戒令,诏相其事。掌其治达,以射法治射仪。王以六耦射三侯,三获三容,乐以《驺虞》,九节五正。诸侯以四耦射二侯,二获二容,乐以《狸首》,七节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一获一容,乐以《采苹》,五节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一获一容,乐以《采蘩》,五节二正。若王大射,则以狸步张三侯。王射,则令去侯,立于后,以矢行告。卒,令取矢。祭侯,则为位,与大史数射中,佐司马治射正。祭祀,则赞射牲。相孤、卿、大夫之法仪,会同、朝觐、作大夫介。凡有爵者,大师,令有爵者乘王之倅车。有大宾客,则作卿大夫従,戒大史及大夫介。大丧,与仆人迁尸,作聊大夫掌事,比其庐,不敬者,苛罚之。
射人掌管王国的三公、孤、卿、大夫的朝位:三公面朝北而立,孤面朝东而立,卿、大夫面朝西而立。他们所拿的见面礼:三公拿玉璧,孤拿兽皮裹饰的束帛,卿拿羔羊,大夫拿鹅。诸侯在王朝,都面朝北而立,告教并帮助他们履行有关的仪法。如果王有祭祀的事,就掌管有关诸侯的戒令,告教并帮助他们行助祭的事。掌管转达诸侯们对王的报告或奏书。依据王的射礼演习射箭的礼仪。王的射礼用六耦为正耦,设三处射侯,设三名唱获者,设三容,用《驺虞》作为伴奏的音乐,音乐演奏九遍,射前先听五遍。诸侯的射礼用四耦为正耦,设二处射侯,设二名唱获者,设二容,用《狸首》作为伴奏的音乐,音乐演奏七遍,射前先听三遍。孤、卿、大夫的射礼用三耦为正耦,设一处射侯,设一名唱获者,设一容,用《采蓣》作为伴奏的音乐,音乐演奏五遍,射前先听二遍(案当为一遍)。士的射礼用三耦为正耦,射犴侯,设一名唱获者,设二容,用《采蘩》作为伴奏的音乐,音乐演奏五遍,射前先听二遍(案当为一遍)。到王举行大射礼的时候,就用狸步测量侯道,张设三侯。王开始射箭时,就命令背靠射侯而立的获者离开射侯,然后站到王的身后,把王所射出的箭飞行的毛病告诉王,以帮助王纠正。射毕,命令(射鸟氏拾取射出的矢。将要祭射侯的时候,就为服不氏确定接受献酒的位置。与大史一起数笄以计算射中的次数。协助大司马治理有关射礼的仪法。举行祭祀,就协助王射杀牲,协助孤、卿、大夫行祭祀的礼仪。王外出与诸侯会同,或诸侯前来朝觐,就使大夫做公、卿的副手前往对诸侯进行慰劳或赠赐。凡使卿、大夫与诸侯接洽,都由射人派出。王出征,就使卿、大夫乘坐王的军车的副车。有诸侯来朝时,就选派卿、大夫随从王接见,告诫随同三公前往诸侯馆舍传达王命的大史和做副手的大夫。有大丧,就同大仆负责迁移尸体,使卿、大夫分掌职事,查核居庐的人数及其是否遵守丧礼,有不严肃的,就加以责问和惩罚。
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凡祭祀,共猛兽,宾客之事则抗皮,射则赞张侯,以旌居乏而待获。 射鸟氏掌射鸟。祭祀,以弓矢驱乌鸢。凡宾客、会同、军旅,亦如之。射则取矢,矢在侯高,则以并夹取之。
服不氏掌管饲养猛兽而加以教习使之驯服。凡祭祀供给猛兽做牺牲。有宾客来朝聘的事,就举起他们所进献的兽皮进内收藏。举行射箭比赛就协助射人张设射侯。射箭比赛开始后,拿着旌旗在乏后等待有人射中而唱获。射鸟氏掌管射鸟。举行祭祀,就用弓箭驱逐乌鸦和鸢。凡有接待宾客、会同、出征等事,也这样做。举行射箭比赛就负责收取射在侯处的矢。矢在侯上过高,就用并夹夹取。
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糯。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 掌畜掌养鸟而阜蕃教扰之。祭祀,共卵鸟。岁时,贡鸟物,共膳献之鸟。
罗氏掌管用罗捕获乌鸦。举行蜡祭后,就用细密的罗捕鸟。春二月,用罗捕获春季始出的鸟,进献鸠鸟以供行养国老礼,用鸟赏赐官吏们。掌畜掌管喂养鸟,使鸟繁殖并调教而使之驯服。举行祭祀供给会生蛋的家禽。每年按季节供给候鸟。供给王用膳所当进献的鸟类。
司士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诏王治,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唯赐无常。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王南卿,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门之左,南面东上,大仆、大右、大仪従者,在路门之右,南面西上。司士摈,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大仆前,王入内朝,皆退。掌国中之士治,凡其戒令,掌摈士者,膳其挚。凡祭祀,掌士之戒令,诏相其法事,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帅其属而割牲,羞俎豆。凡会同,作士従。宾客,亦如之。作士适四方使,为介。大丧,作士掌事,作六军之士执披。凡士之有守者,令哭,无去守。国有故,则致士而颁其守。凡邦国,三岁则稽士任,而进退其爵禄。 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帅国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若有兵甲之事,则授之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凡国正弗及。大祭祀,正六牲之体。凡乐事,正舞位,受舞器。大丧,正群子之服位。会同、宾客,作群子従。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倅,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
司士掌管群臣的名籍,以施行有关的政令。每年登记或注销群臣增加或减少的员数,辨明他们的年龄和级别的高低,遍知各诸侯国、畿内各采邑、各公邑的卿、大夫、士和庶子的员数。报请王所当黜陟的臣:根据德行报请黜陟爵位,根据功劳报请黜陟俸禄,根据能力报请黜陟职事,根据长期任职的表现确定所当给予的食粮数。 规正朝仪的位置,分辨贵贱的等级。王面朝南而立;三公面朝北而立,以东边为上位;孤面朝东而立,以北边为上位;卿、大夫面朝西而立,以北边为上位;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门的右边,面朝南而立,以东边为上位;大仆、大右、大仆从者,在路门的左边,面朝南而立,以西边为上位。司士担任摈者,引导王揖请群臣就位:对孤、卿每人一揖,对大夫依照等级、分别向同级者三揖,对一旁的士总行三揖,王又转身向门左、门右的人行揖礼。大仆在王前引导王就朝位。王进入路门,内朝的群臣都退去。 掌管王都中士的任职情况,以及凡有关土的戒令。掌管引导初命为士的人入见王,把士所拿的挚交给膳夫。凡举行祭祀,掌管有关士的戒令,告教并协助他们行礼仪的事;到行旅酬礼向众人赐酒的时候,依照昭穆的次序呼唤土进前接受赐酒;率领下属而解割牲体,进献俎和豆。凡王前往与诸侯会同,就选派士做随从。王接见宾客时也这样做。以王命使士为使者出使四方,或做大夫使者的副手。有大丧,分派士掌理有关事项,并选派六军中的士执披。凡士有职守的,令他们哭而不离开职守。国家有变故,就召集士而分派他们职守。凡诸侯国每三年考核一次他们的卿、大夫、士的任职情况,而升降他们的爵位和俸禄。诸子掌管国子这些做父亲副手的人,掌管有关他们的戒令,以及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区别他们的尊卑等级,规正他们的朝位。国家有大事,就率领国子到太子那里,听从差遣使用。如果有战争,就授给他们战车和铠甲,按军事编制集合他们,为他们设置军官,依照军法对他们进行管理。司马不征发他们的赋役。凡国家征发役徒都不涉及他们。举行大祭祀,负责捞出鼎中的牲体放置在俎上。凡举行舞乐的事,孥正舞蹈者的行列,授给舞蹈者道具。有大丧,规正群国子的丧服和哭位。王有会同或接待宾客的事,选派国子随从。凡国家有徭役的事,国子就列入游暇无事的国子之中而不参加,让他们修养德行、学习道艺:春季把他们集合在大学里,秋季把他们集合在射宫里,以考察他们的道艺,而决定对他们的进用或黜退。
司右掌群右之政令。凡军旅、会同,合其车之卒伍,而比其乘,属其右。凡国内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属焉,掌其政令。
司右掌管有关众车右的政令。凡出征、会同,就负责组合车队,编排车乘,安排车右。凡国中勇力之士能使用五种兵器的就选为属员,掌管有关他们的政令。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正史
- 汉书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