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秦叔宝弃郑投唐
秦叔宝弃郑投唐
叔宝曰:“茂功实为吾事,不辞跋涉,来此干功,恐君等奸谋,故避在屏后。今见众言,俱各披肝沥胆,真情相诉,特以言戏汝,勿得躁暴。”于是君实遂按剑在手,怒气方息。世绩曰:“吾非为利禄而来,专为此事,欲见君等。今天所赐愿必酬矣。”
叔宝见众人皆有去郑之意,遂出秦王之书,令众观之,众人不胜喜悦。世绩顾叔宝曰:“足下曾闻徐文远之事否?”叔宝曰:“某实不知之。”世绩曰:“徐文远贤明之士,昔至东都,见于世充,即拜之。或人问曰:‘君见李密,尝有傲慢之心,今一见世充而先拜之,何也?’文远曰:‘魏王君子,能容贤士;郑主小人,能杀故人。我如何不先拜之?’文远之言,众所皆知,今足下为何不决大事,而为妇人之情、死填沟壑乎?
今有刘武周手将尉迟敬德极是英雄,天下无敌,一月之间,夺唐千里之地,唐将皆不敢当。我在秦王面前开了大言:除兄可为敌手。是以秦王专盼足下,犹昔先主之候孔明也。”叔宝曰:“公奖誉太过,孔明乃一军师,吾何敢当?”世绩曰:“若比孔明,诚有不同,以吾观之,足下过于关、张远矣。有此英才,而不弃暗投明,归唐破刘,人笑足下怕在敬德鞭下而死,故不敢去。果实如此,莫若回乡,修真养命,何居此乱邦,事贼为伴乎?”叔宝曰:“想尉迟敬德有勇无谋之辈,岂足介意。”
世绩曰:“汝实不惧,则同吾去挂总管之印,擒获敬德,复唐故地,位必列王侯之上,垂芳名于不朽,岂不美哉。”
叔宝听闻,拍手怒曰:“吾意已决,誓先杀此贼,以显清名。青茂功回复秦王,明日出兵对阵,自有计较。明人不作暗事,吾在阵上辞别郑主,即自归唐。”知节众人听罢皆拜,愿随鞭镫。商议已定,世绩辞别回去,叔宝遂令李君实、田留安二将星夜逃回洛阳,搬取五家老小,装作客商,潜地出城,俱往投秦王处。二人辞别而去。丽泉诗云:多语多言众所箴,要将顽石变成金。
非因巧计移琼志,焉得恩功简帝心。
世绩归见秦王,言叔宝明日出战、与郑相离之事。秦王喜曰:“叔宝来归,大事必济,吾无忧矣。”世绩曰:“殿下当效汉高祖拜韩信之礼待之。”秦王曰:“谨从尊教,但吾居王位,难行天子推毂之礼,待其来日,以桃园结义待之如何?”
世绩曰:“此极有理。”
却说叔宝与知节商议定计,遂按兵不动。只见秦王出兵列阵,令人索战,小卒每报世充,世充曰:“黄口孺子之辈,安能当我叔宝乎?”仍命叔宝领兵拒敌。只见一人,面如枣色,圆眼虬髯,紫袍金带,象简当胸,众视之,乃太师苏威也。苏威向前奏曰:“今叔宝坚辞固守,犹豫不进,恐怀不测。”世充惊曰:“吾待叔宝不薄,安有此事?”苏威曰:“日前人报唐军师徐世绩投见叔宝营中,不知说甚言语,飞马而去。旬日之间,见叔宝按兵不动,观其动静,莫非其中有变?陛下当亲行以驭诸将,胜负在此一举。今朱粲侵扰边疆,拟在回兵,若我战胜,则与议和回兵,若败,则分兵设疑,守吾境界,撤旅旋师。”世充大悦,遂传令亲行,誓杀唐兵。
却说叔宝、知节二将领兵前行,与唐相敌。至邮州九曲,列开阵势。世充遣人催战,只见二将带领人马往西奔走,离却百步之远,勒马回阵,滚鞍下马,望世充纳头便拜,曰:“臣荷陛下不弃,委以重任,非臣不欲终身事主,以报大德,因见陛下外假仁义,内多猜忌,听信谗言,谋杀臣等,恐有功不赏,徒劳无益,实非托身之处。今臣从此拜辞,归事别主,望陛下勿以臣等为念。”世充正欲启言,二将即翻身上马,已奔唐阵去了。世充大怒,遂勒兵逐之。秦王亲自立马阵前看见,遂手持两色招旗,麾动二阵人马并进。两下夹攻,郑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世充败归本阵。
却说叔宝、知节二人参见秦王,拜伏于地。秦王大喜,即以手扶起二人,叙其间阔之情。秦王曰:“忆昔金墉一会,荷蒙释放,至今铭刻不忘,每怀报德,无由得会。今承下顾,大慰生平之望。”叔宝曰:“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其君耳。每自愧不能奉事殿下,顾乃屈膝于郑,诚肉眼无瞳,不识其主。忽接见茂功,得睹华翰,便知殿下有宽洪之量,仁慈之德,留心臣等,故不自忖度,与知节弃暗投明。今世充奔还洛阳,失却臣等股肱,不足为事,亡在旦夕矣。刘武周、敬德势虽猖撅,吾二人志在擒获,以报殿下大德。”秦王曰:“诚得如此,则富贵与君臣共有之。”知节曰:“臣在魏时,已知殿下真仁明之主,只是不能趋拜。今见殿下不念其旧恶,诚心相待,愿施犬马之报,虽肝脑涂地,万死亦不辞也。”秦王曰:“吾无异心,君等勿疑。”遂设宴款待。
酒至数巡,忽报辕门外有十数骑到。众视之,果见一队游猎之人,轻弓短箭而来,见了秦王,滚鞍下马,视之乃李君实、田留安也,搬送五家老小,骤然而至。秦王以礼接入,与叔宝相见,叔宝问曰:“德明家小如何亦来此处?”知节备言其事。
正议论间,又报辕门外有一秀士,儒巾道服,其人不俗,轻身趋入,不知何人。秦王心下大疑,令人接入,拜见以礼。
秦王问其来意,德明未及回言,叔宝向前告曰:“此人是郑主次子汉王之师,姓陆名德明也。与臣一体之人,见世充非真主,每每用计,使数子归唐,皆赖此人之力也。教臣先来报知,今始至此。”秦王骇然,执德明之手曰:“久仰尊名,今幸得睹。
闻贵州之人皆愿倾心以投郑主,君何独回心见某也?”德明曰:“方今天下汹汹,民有倒悬之急。德明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特背王氏以投明公。”
秦王大喜,遂令德明与众相见。是日宰牛杀马,开设筵宴,效着桃园结义故事,分班而坐。叔宝、世绩年长,居于首座,知节、德明次之,君实、留安二人坐于左右。六人共饮,秦王自作主宴,觥筹交错,鼓乐骈阗。世绩曰:“殿下开设此宴,乃龙虎相逢,君臣聚会,诚千载之奇逢也。”秦王举杯,言曰:“今日得会一文四武,皆赖茂功之力,当满饮此杯。”茂功拜受,一饮而尽。次至叔宝面前,秦王曰:“吾与足下结生死之交,虽然异姓,名爵不同,敬足下之德耳。汝年长于我,愿拜为兄。”叔宝曰:“臣无寸箭之功,何敢受此?”世绩曰:“昔汉高祖拜韩信为元帅,奉投推轮。韩信感其大恩,后来九里山前灭项定刘,成其大功,开汉四百年之基业。今我王拜汝为兄,欲以重用,志在恢复唐之故地,故效桃园之事,结生死之交,足下亦如关、张之事刘备,韩信之事高祖,建功树业,以酬其德足矣,何必却人来意?”叔宝曰:“殿下既待臣以手足之情,则臣之答殿下自当犬马之报,何必如此!”秦王只以兄呼之。丽泉诗云:知节秦琼不暗行,阵前辞主入唐营。
若非世绩求贤士,谁与高皇定太平。
王世充见二将投唐,陆德明辞去,知上下心离;又见南楚朱粲兵势紧急,是夜分兵保守边城,潜军以退。秦王探知,遂决意西归,留总管郑善果领兵三万以防世充入寇。未知如何?
总批:叔宝弃郑投唐,非茂功之力何以至此?秦王效桃园之事,结生死之交,诚千载奇逢也,叔宝焉能不如关、张之事蜀,韩信之事汉乎?却又有知节、德明辈云龙风虎,一时共事,世充更借谁人为助,而不潜师以退也哉?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