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 尉迟恭怒击妖妇
尉迟恭怒击妖妇
其人髻挽乌云,眉弯新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众示之,乃朱粲妻樊氏也。原来粲妻称号白射夫人,幼习妖术,惯能禳灾压魅之法。粲曰:“汝乃一女子,有甚见识处?
果有何能,与吾破敌?”樊氏曰:“妾父樊明,幼年曾于聚圣山中遇异人,传授阴书三卷,学乃秘法,上能呼风唤雨,驾步腾空,下可役鬼驱神,避凶趋吉之法,极有灵验。父没之后,惟妾习学,藏之于心不忘。今夜月明,妾以纸剪成云马甲马,系于两足,作法腾空而起,能行二百里,直抵唐营,豫报秦王祸福,以天命言之,秦王必惊骇而撤兵矣。”朱粲闻知大喜,乃拍手曰:“果能此法,吾得高枕而无忧矣。可急行之,切勿迟滞。”是夜黄昏左侧,将及一更,樊氏乃沐浴更衣,用白绵分布地下,缚一云马于足,立在绵上,口念密咒,持剑行咒作法,含水仰面喷之,大喝一声,果是一朵白云托着樊氏徐徐而起。
却说秦王见段确去了一日,不见回报,正在寨中纳闷,忽哨马报段确被朱粲所烹,随从数十人一时皆亡。秦王听罢大惊,乃顿足曰:“若如此,只吾休矣。”李靖、房玄龄曰:“朱粲如此无礼,罪不容诛!请大王宽心,靖提兵前进,一鼓而擒,以报常侍之仇。”秦王曰:“段确,梁栋材也。确死,令吾失却一臂,誓杀此贼,以消吾之恨。”玄龄曰:“段确为人骄而且傲,自取此祸也。来日早早进兵,只消一大将捉获此贼,如探囊取物耳。”秦王曰:“此子有失,岂容来日哉!”随即遣人往各营报知平明进兵。
是夜,秦王坐于帐中,看时风清月朗,万里无云。忽听得有人空中大叫数声:“秦王世民!”秦王听闻,慌出营外,举头遥见一人似女子结束,在白云中口口声声而叫,与唐营相隔不远。秦王曰:“汝何人也?”其人曰:“吾乃九天圣女,奉上帝命,吾有片言特来告汝:然则隋室已终,天命如是,朱粲乃真命之主,难与争锋,汝唐实草寇之流,徒劳无益。今东都生灵多遭兵革,肝胆涂地,诚可悯也。汝可班师,星夜奔回,不可与楚相拒,妄害生灵,稍若迟缓,逆着天命,即罗大祸,而有烧眉之急。”秦王曰:“吾与朱粲无仇,特因烹吾段确,故欲问罪。今圣女所言天命有在,即按兵不进,只与世充为敌,吾亦代天行道,与民除害。世充危在旦夕,待功成日,便解甲休兵矣。”其人曰:“王世充主星正旺,在南方暂时晦昧,亦不可加兵。”言讫,拂袖而去。
秦王急聚将问之:“果有此事,吾当退兵,以免生灵涂炭。”房玄龄曰:“此乃妖妄之人,能以幻术煽惑军心,大王不可深信,实为祸之端也。”秦王曰:“其人言语清切,吾实惮之。果是福神,更当致敬而撤兵矣,不然恐罹祸也。”玄龄曰:“大王亦读书之人,何不达理?吾闻昔日邓善剪纸人纸马诵咒作法,即能助出军之威,后被南夷所杀。此等邪术,大王自未悟耳。”尉迟恭曰:“吾在百万军中冲突,如入无人之境,不足为惧,岂可凭一妖人之言辄自退兵,而畏缩如是?吾实不信之。
此时不动,今夜彼必复来,吾在僻处窥其动静,便见真伪耳。”秦王曰:“然。”
敬德命取犬羊血来盛竹筒中,分散与众士卒,埋伏四下,以待其来,即以污血溅之。果是圣女,其变化无穷,不能染污,如非圣女,必坠下难升。敬德吩咐众军士埋伏去讫,自于僻处凭高而望。是夜,果见其人驾云复来,敬德于高处放起号炮,四下伏兵齐起,遂将竹筒望空一撒,其血溅上,只见其人从半[空]坠下地来,众军士一齐拥进,数条麻索缚作一块儿,押至唐营。秦王曰:“汝何妖人?敢来煽惑吾军心耶!”其人曰:“小妾朱粲之妻樊氏也,因段确奉命来营,吾夫醉而烹之,惧大王天威,以妾能会术法,故遣前来,假称圣女,陈说天命,使大王退兵。实不敢虚妄,望大王赦妾死罪,愿留军中为质,以吓吾夫领众来归大王。”秦王曰:“朱粲引兵救郑,与吾相拒,正犹蜡人救火,自损其身,量不干汝事,实因朱粲所使。汝今虽无韩信难,亦有屈原愁。”随命将樊氏枷锁下狱禁锢,待擒了朱粲,然后一同处斩。
时秦王左右顾盼,见樊氏美貌,有留恋之意,恐众人议论,故令禁锢之。言未绝,闪出尉迟恭曰:“大王可即斩之,留此何益?”秦王曰:“量只一妇人,成甚大事?大事在粲,不在此也。暂且留之,吾自有发落。”恭曰:“大王欲以仁政施于天下,威加于四海,而有心于此妇者,实启祸之端也。某不忍见。”遂提鞭向前,望樊氏头上一打,砍为粉碎,鲜血迸流,死于阶下。后人有诗云:秦王有意留妖妇,敬德忠言必欲除。
纵是天姿并国色,定交樊氏亦遭诛。
秦王曰:“素知敬德忠义之士,除此妖妇,正当其理。”
敬德曰:“吾亦知此妇实启祸之端,故劈之耳。”秦王令敬德催兵前进,朱粲亦引兵来迎,两军相对,阵势布圆。
却说秦王自掌中军,秦琼在左,敬德在右,秦王吩咐:“二人交锋之际,吾兵倒退,汝二人分两路而进,候楚兵征进,吾军却复后回,此是韩信破赵之计也。”于是唐兵皆在洛水列成阵势,秦王出马与楚将打话。门旗里朱粲引数十骑牙将而出,粲问曰:“今天下已成瓜分之势,各自其国,汝等常时出寇,甚无耻也。”秦王曰:“王世充无罪废主,理宜问罪。今汝自来招祸,杀吾爱将,故令汝妇诈称圣女来惑吾军。汝妇已作无头之鬼,不早束手就缚,敢来相拒,誓欲剿灭汝贼,敢死战者出马。”粲回顾诸将曰:“唐人背洛水而来斗敌,此军必败,败则背水,投于水矣。秦王势勇,汝等众将可并力战之。秦王一走,便可追击。”
言未毕,两员猛将两般军器,来战秦王。王略战数合,拨回马望本阵便走。朱粲领军一齐冲突而来,唐兵望洛水而逃。
赶不一箭之地,两下伏兵齐起,左边秦琼,右边尉迟敬德,两军杀入,楚军大乱。后秦王将赶到洛水,大呼曰:“事急矣,诸将可奋力向前。”众将一发,大杀楚兵。秦琼、尉迟恭把楚兵围在垓心,秦王亲自奋力杀入楚军中,左右冲突,无人敢当。
楚兵大乱,窜入洛水,死者无数,斩首一二千,叠尸如山,楚军二万,到此皆休。粲单马逃走,被唐将史岳所获,解至唐营。
秦王喝令将朱粲等囚在槛车,遣人解赴洛阳城下,以示世充。
不知世充如何发落?
总批:粲妻樊氏幼习阴书,学得驾空腾虚之法,只不过一妖术耳。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中说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