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天文部·春
邹律回春
刘向《别录》:燕有寒谷,黍稷不生,邹衍吹律,暖气乃至,草木皆生。
端月
《索隐》曰:“秦二世三年正月,以避秦始皇讳,改名端月,至汉始易。”
立春
楚俗立春日,门贴宜春字。唐人立春日作春饼,生菜号春盘。
元日
伏羲置元日。汉武置岁元、月元、时元。
贺正
汉高祖十月定秦,遂为岁首。七年,长乐宫成,制群臣朝贺仪,改用夏正。建寅之月,则元日贺,始高祖。
元日至八日
东方朔占曰:正月元日至八日,一鸡,二犬,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人,八谷。其日晴明,主所生之物繁衍,阴雨则夭折。
人日
宋富郑公于正月七日朝见,真宗劳之曰:“今日卿至,可谓人日。”
天庆节
宋真宗以正月三日为天庆节。
造华胜
晋人日造华胜相遗,剪彩缕金插鬓。
悬羊磔鸡
元旦县官悬羊头于门,又磔鸡覆之。草木萌动,羊啮百草,鸡啄五谷,杀之以助生气也。
桃符
黄帝于元旦立桃板,门上画神荼、郁垒。尧时献重明鸟如鸡。国人利宝鸡,户上悬苇索,插符。三代异尚,夏插茭苇,即今插芝麻秸。殷螺首以谨闭塞也,一名椒图。周桃梗。
屠苏酒
屠苏,庵名。汉时有人居草庵造酒,除夕以药襄浸酒中,辟除百病,故元日饮之。其饮法:先少者,后老者。以少者得岁,故先之;老者失岁,故后之。
椒觞
元日取椒置酒中饮之,谓之椒觞。以椒为玉衡星精,服之令人却老。
迎春
周制迎春。唐中宗制迎春彩花。
五辛盘
元日取五木煎汤沐浴,令人至老发黑。道家谓青木香为五香,亦云五木。庾诗:“聊倾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火城
元日晓漏前,宰州三司金吾以桦烛数百炬,拥马前后如城,谓之火城。
元夕放灯
以正月十五天官生日放天灯,七月十五水官生日放河灯,十月十五地官生日放街灯。宋太宗淳化元年六月丙午诏,罢中元、下元两夜灯。
买灯
上元张灯,止三夜,其十七、十八,始于钱王,入贡疏买两夜灯。干德五年正月有诏:“上元张灯,旧止三夜。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
广陵灯
唐玄宗元夕与天师叶静能登虹桥,往广陵看灯。士女望见,以为神仙。帝敕伶人奏《霓裳曲》。数日后,广陵果奏其事。
踏歌入云
唐睿宗于安福门外作灯树,高二十丈,宫女千数,并长安少妇千余人,衣锦绣,于灯轮下踏歌三日,令朝士作歌,以纪其胜。歌中有“踏歌声调入云中”之句。
金吾不禁
《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卯刚
正月卯日,佩卯刚辟邪。唐制:正月下旬送穷,晦日湔裳。
卜紫姑
紫姑,人家侍妾,为大妇所杀,置之厕中。后人作其形于厕,元夕迎之,能占农事及桑叶贵贱。
青藜照读
元夕人皆游赏,独刘向在天禄阁校书。太乙真人以青藜杖燃火照之。
耗磨日
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人皆饮酒,官司不令开库。
天穿日
正月二十日为天穿,以红彩系饼饵投屋上,谓之补天。
水湄度厄
元日至晦日,士女悉湔裳,酌酒于水湄,以为度厄雨。
雨水
前此为霜为雪,水气凝结。立春后,天气下降,当为雨水。
中和节
唐李泌以二月朔为中和节,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酿宜春酒,祭句芒神,百官进农书。
磔鸡
魏文帝制。春分磔鸡,祀厉殃。
花朝
二月十二日谓之花朝。俗传是日为百花生日。徐文长考是十五日,谓的确不差。东京以是日为扑蝶会。
勾龙
《左传》:共工氏有子曰勾龙,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神,于仲春祭之。
清明
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取洁齐之义。
谷雨
言滋五谷之雨也。
清明取火
唐制,清明取火以赐近臣。韩翃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探春
《天宝遗事》:都人士女,至春时,郊外为探春之宴。
飞英会
范蜀公居许,作“长啸堂”,前有荼(上艹下縻),花时宴客,有花落酒杯中,饮以大白,举座无遗,谓飞英会。
斗花
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士女斗花,栽插以奇,多者为胜。皆用多金市名花,以备春时之斗。
花茵
开元时,学士许慎,春日宴客花圃,不张幄设座,使童仆聚落花铺坐下,曰:“吾自有花茵。”
移春槛
开元中,富家至春时,以各花植木槛中,下设轮脚,挽以彩,所至牵引,以供观赏,号移春槛。
护花铃
宁王春时纫红丝为绳,缀金铃,系花梢。有鸟雀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号护花铃。
治聋酒
《石林诗话》:世言,社日饮酒治耳聋。五代李涛,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
罢社
汉王修年七岁,母以社日亡。来岁社,修哭之哀,邻父老皆为之罢社。
禁火
《十六国春秋》:石勒下令寒食不许禁火。后有冰雹之异,徐元曰:“介子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未宜替也。”勒从之,令并州复寒食如故。
寒食
冬至后一百六日谓之寒食,以介子推是日焚死,晋文公禁火而志痛也。
雕卵
周制,季春雕卵斗鸡子,始为寒食戏。
秋千舞
玄宗制,寒食秋千舞。
出祭
后唐庄宗制,寒食出祭。
拜墓
唐制,清明拔河戏,踏青士大夫拜墓。
上巳
洛阳上巳日,妇女以荠花蘸油,祝而洒之水上,若成龙凤花卉之状则吉,曰油花卜。
祓禊
起于汉成帝。三月上巳日,官民皆祓禊于东流水上。禊者,洁也,于水上盥洁之也。巳者,止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踏青
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侍臣于是日进踏青履。王通臾诗:“结伴踏青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柳圈
唐制,上巳祓禊,赐侍臣细柳圈,云:“带之免虿毒瘟疫。”今小儿清明戴柳圈,本此。
周公制,上巳女巫禊于水上。郑制,上巳溱洧祓除,秉兰招魂续魄。
流觞
兰亭流觞曲水,不始于兰亭。周公卜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诗曰:“羽觞随波”。
观灯赐钞
永乐十年元宵,赐文武群臣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遂岁以为常。时尚书夏元吉侍母观鳌山,上命之。命中官赉钞二百锭,即其家赐之,曰:“以为贤母欢也。”
社无定期
一云春分后戊日为春社,秋分后戊日为秋社。春社燕来,秋社燕去。一云立春立秋后第五戊为社日。
梅花点额
刘宋寿阳公主,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点额上,愈媚。因仿之,而贴梅花钿。
桑叶贵贱
三月十六晴则贵,阴雨则贱。谚曰:“三月十六暗叇叇,桑叶载去又戴来。”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