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五 包
历史来源
「包」源出:
一、 出自芈(音米)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包氏为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以王父字"包"为氏。亦作"苞"、"雹"等。又《路史》云:包牺氏后有包氏,此为神话附会之辞,不可信。
二、为鲍氏所改。
家族名人
包整
北宋泾县人。少时好学仗义,义聚八十余年,其书屋曾产灵芝,名曰"芝堂",因家著书万卷,故又称"万卷堂"。
包拯(公元999-1062年)
北宋名臣,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史。为官刚直不阿,以廉洁著称,人称"包青天"。知开封服时,执法尤严,民称"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有人赠诗云:"秀干终成栋,精铜不作钩。"死后谥号"孝肃"。
包咸(公元前6-公元65年)
东汉会稽人,少年从师于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官郎中,入宫教授太子《论语》,官至大鸿胪。
包融
唐代吴兴人,由殿试登第,官至集贤殿学士,有才华与名声,跟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地望分布
安徽省宣城县
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谷梁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通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