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经外奇穴(杨氏)
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热暴痛,用芦管子搐出血最效。
鼻准:二穴,在鼻柱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
耳尖: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壮。
聚泉: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缝陷中是穴。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如热嗽,用雄黄末少许,和于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为末,和于艾炷中灸之。灸毕,以茶清连生姜细嚼咽下。又治舌苔,舌强,亦可治,用小针出血。
左金津、右玉液:二穴。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
海泉:一穴。在舌下中央脉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针出血。
鱼腰:二穴。在眉中间是穴。治眼生垂廉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是也。
太阳:二穴。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是穴。治眼红肿及头,用三棱针出血。其出血之法,用帛一条,紧缠其项颈,紫脉即见,刺出血立愈。又法:『以手紧纽其领,令紫脉见,却于紫脉上刺出血,极效。』
大骨空:二穴。在手大指中节上,屈指当骨尖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内障,可灸七壮。
中魁:二穴。在中指第二节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壮,宜泻之。又阳溪二穴,亦名中魁。
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歧骨,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后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臂红肿,针一分,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八风:八穴,在足五趾歧骨间,两足共八穴,故名八风。治脚背红肿,针一分,灸五壮。
十宣:十穴,在手十指头上,去爪甲一分,每一指各一穴,两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或用软丝缚定本节前次节后,内侧中间,如眼状,加灸一火,两边都着艾,灸五壮,针尤妙。
五虎:四穴,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挛,灸五壮,两手共四穴。
肘尖:二穴,在手肘骨尖上,屈肘得之。治瘰疬,可灸七七壮。
肩柱骨: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是穴。治瘰疬,亦治手不能举动,灸七壮。
二白:四穴,即郄门也。在掌后横纹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内两筋间,即间使后一寸。一穴在筋外,与筋内之穴相并。治痔,脱肛。
独阴: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横纹中是穴。治小肠疝气,又治死胎,胎衣不下,灸五壮。又治女人干哕,呕吐红,经血不调。
内踝尖:二穴,在足内踝骨尖是穴。灸七壮。治下片牙疼及脚内廉转筋。
外踝尖: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壮。治脚外廉转筋,及治寒热脚气,宜三棱针出血。
囊底:一穴,在阴囊十字纹中。治肾脏风疮,及治小肠疝气,肾家一切症候,悉皆治之。灸七壮,艾炷如鼠粪。
鬼眼:四穴,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叶,两指并起,用帛缚之,当两指歧缝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治五痫等症,正发疾时,灸之效甚。
髋骨:四穴,在梁丘两旁,各开一寸五分,两足共四穴。治腿痛,灸七壮。
中泉: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阳溪、阳池中间陷中是穴。灸二七壮。治心痛及腹中诸气,疼不可忍。
四关:四穴,即两合谷、两太冲穴是也。
小骨空:二穴,在手小拇指第二节尖是穴。灸七壮。治手节疼,目痛。
印堂:一穴,在两眉中陷中是穴。针一分,灸五壮。治小儿惊风。
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针二寸,灸二七壮。治妇人久无子嗣。
龙玄:二穴,在两手侧腕叉紫脉上。灸七壮,禁针。治手疼。
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劳等症。
高骨:二穴,在掌后寸部前五分。针一寸半,灸七壮。治手病。
阑门:二穴,在曲泉两旁各三寸脉中。治膀胱七疝,贲豚。
百虫窠:二穴,即血海也。在膝内廉上三寸,灸二七壮,针五分。治下部生疮。
睛中:二穴,在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冷水淋一刻,方将三棱针于目外角,离黑珠一分许,刺入半分之微,然后入金针,约数分深,旁入自上层转拨向瞳人轻轻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见物,一饭顿出针,轻扶偃卧,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针盘膝正坐,将筋一把,两手握于胸前,宁心正视,其穴易得。治一切内障,年久不能视物,顷刻光明,神秘穴也。
凡学针人眼者,先试针内障羊眼,能针羊眼复明,方针人眼,不可造次。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