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流注指微赋(窦氏)
疾居荣卫,扶救者针。观虚实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
是见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
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
每披文而参其法,篇篇之旨审寻;复按经而察其言,字字之功明谕。
疑隐皆知,虚实总附。移疼住痛如有神,针下获安;暴疾沉疴至危笃,刺之勿误。
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留口温针;阳日气引,逢阴血暖牢寒濡。
深求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五为周;阴俞六十脏主,阳穴七二腑收。
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
逆为迎而顺为随,呼则泻而吸则补。
浅恙新疴,用针之因,淹疾延患,着灸之由。
躁烦药饵而难拯,必取八会;痈肿奇经而畜邪,歼镵砭瘳。
况夫甲胆乙肝,丁火壬水,生我者号母,我生者名子。
春井夏荥乃邪在,秋经冬合方刺矣。
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
孙络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
闷昏针晕,经虚补络须然;痛实痒虚,泻子随母要指。
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今人愈疾,岂难于医。
徐文伯泻孕于苑内,斯由甚速;范九思疗咽于江夏,闻见言稀。
大抵古今遗迹,后世皆师。
王纂针魅而立康,獭从彼出;秋夫疗鬼而获效,魂免伤悲。
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真诀。
孔窍详于筋骨肉分,刺要察于久新寒热。
接气通经,短长依法;里外之绝,羸盈必别。
勿刺大劳,使人气乱而神隳;慎妄呼吸,防他针昏而闭血。
又以常寻古义,由有藏机。
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
男女气脉,行分时合。
度养子时刻注,穴须依今;详定疗病之宜,神针法式。
广搜难素之秘密文辞,深考诸家之肘函妙臆。
故称庐江流注之指微,以为后学之模规。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