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通玄指要赋(杨氏注解)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
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药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有时缺少,而又有新陈之不等,真伪之不同,其何以奏肤功,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以随身带用,以备缓急。
巧者,功之善也;运者,变之理也。神者,望而知之。机者,事之微也。妙者,治之应也。
工者,治病之体。圣者,妙用之端。故《难经》云:“问而知之谓之工,闻而知之谓之圣。”夫医者意也,默识心通,贯融神会,外感内伤,自然觉悟,岂不谓圣理之深也。
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
砭针者,砭石是也。此针出东海,中有一山,名曰高峰,其山有石,形如玉簪,生自圆长,磨之有锋尖,可以为针,治病疗邪无不愈。
水火者,寒热也。惟针之中,有寒邪补泻之法,是进退水火之功也。回阳者,谓阳盛则极热,故泻其邪气,其病自得清凉矣。倒阴者,谓阴盛则极寒,故补其虚寒,其病自得温和矣。此回阳倒阴之理,补泻盛衰之功。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歧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别者,辨也。支者,络之分派也。《素问》云:“络穴有一十五,于十二经中每经各有一络。外有三络:阳蹻络,在足太阳经;阴蹻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经。”此是十五络也,各有支殊之处,有积络,有浮络,故言络别支殊。
经交者,十二经也。错者,交错也。综者,总聚也。言足厥阴肝经,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足太阴脾经,交出厥阴肝经之前,此是经络交错,总聚之理也。
歧者,路也。其脉穴之中,有呼为沟、池、溪、谷之名者,如歧路之各异也。若水沟、风池、后溪、合谷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乃分四穴。沟者水沟穴,池者天池穴,溪者太溪穴,谷者阳谷穴。所谓四穴同治,而分三路,皆皈于一原。
隙者,孔穴或取山、海、丘、陵而为名者,其孔穴之同共也。如承山、照海、商丘、阴陵之类是也。一云《铜人经》亦分四穴、山者承山穴,海者气海穴,丘者丘墟穴,陵者阴陵穴。四经相应,包含万化之众也。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
此言经络贯通,如水流之分派,虽然难以揆度,在条目纲领之提挈,亦有统绪也。故书云:“若纲有条而不紊。”一云经言:“井荥俞原经合,甲日起甲戌时,乃胆受病,窍阴所出为井金,侠溪所溜为荥水,临泣所注为俞木,丘墟所过为原,阳辅所行为经火,阳陵泉所入为合土。凡此流注之道,须看日脚,阴日刺五穴,阳日刺六穴。”
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随而得用。
盖圣人立意,垂法于后世,使其自晓也。若心无主持,则义理繁乱,而不能明解,纵依补泻之法,亦有何效?或云:“假如小肠实则泻小海,虚则补后溪;大肠实则泻二间,虚则补曲池;胆实则泻阳辅,虚则补侠溪。”此之谓也。中工治病已成之后,惟不知此理,不明虚实,妄投针药,此乃医之误也。
夫用针之法,要在识其通变,捷而能明,自然于迎随之间,而得施为之妙也。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便宜。
但见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
太白宣通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
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迟;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
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疼,阴市能医。
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太白脾家真土也,能生肺金。阴陵泉,真水也,滋济万物。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黄;然骨泻肾
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覩冷泪,临泣尤准。
头临泣穴。
髋骨将腿痛以祛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髋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枢中,垂手取之,治腿足疼痛,针三分。一云:“跨骨在膝膑上一寸,两筋空处是穴,刺入五分,先补后泻,其病自除。”此即梁丘穴也,更治乳痈。按此两解,俱与经外奇穴不同,并存,以俟知者。
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
维会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阳辅穴),内应足少阳胆经。尸厥者,卒丧之症,其病口噤气绝,状如死,不识人。昔越人过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诊太子脉曰:“太子之病为尸厥也。脉乱故形如死,太子实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阳,镵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二旬而复。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鹊闻之曰:“此自当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脐下四寸是穴(中极穴),手之三阳脉,维于玉泉,是足三阳脉会。治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涩,失精梦遗,脐腹疼痛,结如盆杯,男子阳气虚惫,疝气水肿,贲豚抢心,气急而喘。”经云:“太子尸厥,越人刺维会而复苏。此即玉泉穴。真起死回生奇术。妇人血气症瘕坚积,脐下冷痛,子宫断绪,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产后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尽能治之。针八分,留五呼,得气即泻,更宜多灸为妙。”
灸三壮,针三分。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游,逢一怀娠女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今言妊妇不可针此穴。昔文伯见一妇人临产症危,视之,乃子死在腹中,刺足三阴交二穴,又泻足太冲二穴,其子随手而下。此说与《铜人》之文又不相同。
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欤!
虽云诸疼痛皆以为实,诸痒麻皆以为虚,此大略也,未尽其善。其中有丰肥坚硬,而得其疼痛之疾者;亦有虚羸气弱,而感其疼痛之病者。非执而断之,仍要推其得病之原,别其内外之感,然后真知其虚实也。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夫冒风寒,中暑湿,此四时者,或因一时所感而受病者,谓实邪,此疾盖是自外而入于内也。多忧虑,少心血,因内伤而致病者,谓虚邪,此疾盖是自内而出于外也。此分虚实内外之理也。一云:“夫疗病之法,全在识见,痒麻为虚,虚当补其母;疼痛为实,实当泻其子。且如肝实,泻行间二穴,火乃肝木之子;肝虚,补曲泉二穴,水乃肝木之母。胃实,泻厉兑二穴,金乃胃土之子;胃虚,补解溪二穴,火乃胃土之母。三焦实,泻天井二穴;三焦虚,补中渚二穴。膀胱实,泻束骨二穴;膀胱虚,补至阴二穴。故经云:“虚羸痒麻,气弱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肿满者泻之。”凡刺之要,只就本经,取井荥俞原经合,行子母补泻之法,乃为枢要。深知血气往来多少之道,取穴之法,各明其部分,即依本经而刺,无不效也。
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
裨者,补也。济母者,盖补其不足也。夺子者,夺去其有余也。此补母泻子之法,按《补泻经》云:“只非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则泻心火之子,虚则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安矣。五脏仿此。”一云:“虚当补其母,实当泻其子。”故知肝胜脾,肝有病必传与脾,圣人治未病,当先实脾,使不受肝之贼邪,子母不许相传,大概当实其母,正气以增,邪气必去。气血往来,无偏伤,伤则疾蜂起矣。
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
经者,十二经也。络者,十五络也。共计二十七之经络相随,上下流行。观之者,一一明辨也。
歧伯云:“凡人禀乾坤而立身,随阴阳而造化,按八节而荣,顺四时而易,调神养气,习性咽津,故得安和,四大舒缓。或一脉不调,则众疾俱动,四大不和,百病皆生。”凡人之一身,总计四百四病,不能一一具载,然变症虽多,但依经用法,件件皆除也。
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
跻者,登也。夭者,短也。枉者,误伤其命也。夫医之道,若能明此用针之理,除疼痛迅若手捻,破郁结涣如冰释。既得如此之妙,自此之后,并无夭枉之病。故斯民皆使登长寿之域矣。
几微者,奥妙之理也。判,开也。彰,明也。玄,妙也。令奥妙之理,已焕然明着于前,使后学易晓。
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
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
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夫用针之士,先要明其针法,次知形气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气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去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疗疾病于指下也。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素书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