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素问·生气通天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人身的阳气,如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像碳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湿,头部像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由于风,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使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混乱之时就像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生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疮和痱子。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经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病很容易,就像以空的容器接收东西一样。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在劳动出汗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象。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俞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麽,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侵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所以阳气蓄积,郁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歧伯说:阴是藏精于内部不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片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澼及疥疮等病症。
因而大饮,则气逆。
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滞。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