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四 素问·逆调论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黄帝道:有的人身体不是正常的体温,总是感到非常热,由于这种热而感到非常烦躁不安,这是什么原因呢?
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黄帝说: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身体内部而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岐伯说:是由于这种人多气机阻痹不通,阳气少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岐伯说:这种人多是因为素体阴气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至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阳气独旺,阴气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干枯,病名为“肉烁”。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热水、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并不感到恶寒战栗,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岐伯说: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则肾精由于得不到阳气的温暖而枯竭不能生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阴精不能生长则骨髓不能充满,因此就会寒冷至骨。其所以不会出现恶寒战栗的情况,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的君火和相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黄帝说:有的人患有“肉苛”,感觉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太素》作苛)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岐伯说:这是由于营气和卫气都虚弱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就会出现肢体不能举动,如果营气、卫气都虚弱,就会出现皮肉既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沉重。如果出现人的形体与五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黄帝说:人病气逆,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安卧,卧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使之这样呢?我想知道是什么缘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岐伯说: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足阳明胃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声。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亦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的,这是由于肺之脉络不顺,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运行,故其气留置于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生病是比较轻微的,所以虽呼吸不利有声,但起居如常。若不能安卧,卧则气喘的,是由于水气侵犯所致。水气是循着津液流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持津液,如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逆而犯肺,则人即不能平卧而气喘。
帝曰:善。
黄帝说:好。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明史
- 新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十二楼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