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素问·举痛论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应验于人事;善于谈论历史的,必能应合于今事;善于谈论人事的,必能结合自己的情况。这样,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领极其透彻,这就是所谓明达事理的人。现在我想请教先生,将问诊所知,望诊所见,切脉所得的情况告诉我,使我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诉我吗?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岐伯行二次大拜之礼后回答说:你要问的是哪些道理呢?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
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造成的呢?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涩的通假字,下同)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岐伯回答说: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流行不止,如环无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则经脉气血的循行迟滞,凝涩而不畅行;如果寒邪侵袭于经脉外面,则使经脉内气血虚少;如果寒邪侵袭于经脉内部,则气血留止而不通,这二个原因都会导致突然产生疼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黄帝说: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剧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剧烈而不能按压的,有按压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压也不见缓解的,有疼痛跳动应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胁肋和腹相互牵引而痛的,有腹痛牵引阴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积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又清醒的,有痛而呕吐的,有腹痛而后泄泻的,有痛而大便闭结不通的。以上这些疼痛的情况,其发病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区别呢?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岐伯说:寒邪侵袭于脉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则经脉收缩不伸,收缩不伸则屈曲拘急,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内外引急,故突然发生疼痛。如果得到热气,则疼痛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卫阳受损就会久痛不止。寒邪侵袭经脉之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搏争,则经脉充满,脉满为实,不任压迫,故痛而不可按。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寒邪侵袭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以致血气凝涩而不散,细小的脉络拘急牵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则血气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寒邪侵袭于侠脊脉,由于邪侵的部位较深,按揉难以达到病所,故按揉也无济于事。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是从小腹部的关元穴开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气侵入则冲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鼓脉欲通,故腹痛而跳动应手。寒邪侵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则血脉流行滞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与心相连,故心与背相引而痛,按揉能使热气来复,热气来复则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刻停止。寒邪侵袭于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布胁肋而属于肝,寒邪侵入于脉中,则血凝涩而脉紧急,故胁肋与少腹牵引作痛。寒厥之气客于阴股,寒邪上及小腹,血凝涩向下牵引,则小腹疼痛牵引阴股。寒邪侵入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使络血凝涩不能流注于大经脉,血气留止不能畅行,故日久便可结成积聚。寒邪侵袭于五脏,迫使五脏之气逆而上行,以致脏气上越外泄,阴气竭于内,阳气不得入,阴阳暂时相离,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省人事;如果阳气复返,阴阳相接,则可以苏醒。寒邪侵袭于肠胃,迫使肠胃之气逆而上行,故出现疼痛而呕吐。寒邪侵袭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腑,因寒而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泻而腹痛。如果是热邪留蓄于小肠,也可发生小肠中疼痛,由于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粪便坚硬难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秘结不通。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黄帝说:以上所说从问诊中可以了解,至于望诊可见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部位,望面部五色的变化就可以诊断疾病,如黄色赤色主热,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这都是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的。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黄帝说:用手切诊而知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岐伯说:首先确定主病的经脉,然后以手循按,如果脉坚实的,是有邪气结聚;如果属气血留滞的,脉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脉陷下的,是气血不足,多属阴证。这些都是可以用手扪切按循而可得知的。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黄帝说:好。我已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气机失调引起的,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涣散,大悲则至气消,恐惧则气下沉,遇寒则气收敛,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过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会发生怎样的疾病呢?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当为下之误)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岐伯说: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吐血,或肝气乘脾发生飧泄,所以说是怒则气上。高兴时气和顺而志意畅达,营卫之气通利,但是大喜则会使气涣散。悲哀太过会使心联系其它器官的经脉拘急,影响到肺使肺叶张大抬高,上焦随之闭塞不通,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全身,热气郁闭于胸中,时间长了会转化为热,耗损肺气,所以说是悲则气消。恐惧会使肾脏的精气下沉,精气下沉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塞,上焦闭塞则气还归于下,气郁于下则下焦胀满,所以说是恐则气下。寒冷之气侵袭人体,会使肌肤腠理汗孔闭密,阳气不能向外通行而收敛于内,所以说是寒则气收。火热之气能使人肌肤腠理汗孔开放,营卫通畅,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气随津泄,所以说是热则气泄。受惊会使人心悸动无所依附,神志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安,所以说是惊则气乱。劳役过度会使人气动喘息,汗出过多,喘则内气外越,汗出过多则外气耗散,内外之气皆泄越,所以说是劳则气耗。过度思虑会使人精神过度集中,心有所存,神归一处,以致正气留结而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说是思则气结。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