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二 素问·风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或成为“热中”,或成为“寒中”,或引起“疠风”,或引起“偏枯”,或成为其他风证。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腠理之间,向内不能进一步侵入,向外不能宣泄排出,然而风邪行动迅速且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泄则阳气外泄而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猝然寒颤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邪由足阳明胃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症见眼泪自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风邪由足太阳膀胱经侵入,(因足太阳经脉主脉,所以风邪可)循行到各经脉中及其腧穴,散布在肌肉中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邪气充胀肌肉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继续发展下去即为半身不遂的“偏枯”。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疠风病(即麻风病)是因风伤荣气,搏而为热,热出于皮肤和肉之间,则肌脉外内之气不清,所以使鼻柱蚀坏而面色衰败,皮肤生疮疡溃烂。病因是风寒之邪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如有寒热症状的则叫“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在春季或甲日、乙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庚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脉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各俞穴是脏腑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即偏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也称纳风);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综上所述,风邪是引起各种疾病的首要因素,风邪侵入人体薄弱的地方就会发生变化,能够引起其它各种疾病,风邪致病没有一定常规,但其病因都是因为有风邪的入侵。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黄帝问道:五脏风证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呢?希望你讲讲诊断要点和病态表现。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岐伯回答道: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色淡白,不时咳嗽气短,白天减轻,傍晚加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间可出现白色。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唇舌焦躁,容易发怒,面色发红,病重则言语困难,诊察时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质可呈现红色。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常悲伤,面色微青,喉咙干燥,易发怒,有时厌恶女性,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发青色。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懒于活动,面色微微发黄,食欲不振,诊察时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现黄色。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恶风,面部浮肿,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灰黑如煤烟,小便不利,诊察时要注意面部两侧颧骨的部位,往往可出现黑色。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恶风,吞咽饮食困难,隔塞不通,腹部易胀满,受外寒则胃脘胀,吃了寒凉的食物则泄泻,诊察时可见形体瘦削而腹部胀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首风”的症状,是头痛,面部多汗,恶风,每当起风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头痛得不敢离开室内,待到起风的当日,则头痛稍轻。“漏风”的症状,是汗多,经常需要多穿衣服,进食后立即出汗,甚至是自汗,喘息恶风,衣服常被汗浸湿,口干易渴,不能劳动。“泄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湿衣,口中干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渍一样,不耐劳动,周身疼痛,感觉寒冷。
帝曰:善。
黄帝道:讲得好!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诗经
- 礼记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魏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训蒙骈句
- 词源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