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播种·水稻
《齐民要术》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选地欲近上流。地无良薄,水清则稻美也。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先放水,十日后,曳辘轴十遍。遍数唯多为良。地既熟,净淘种子,浮者不去,秋则生稗。渍经三宿,漉出,内草篙市专反,判竹,圜以盛谷。中裛之。复经三宿,芽长二分,一亩三斗掷。三日之中,令人驱鸟。稻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以镰侵水芟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须薅。拔草曰“薅”。虎高反。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早刈,米青而不坚;晚刈,零落而损收。北土高原,本无陂泽,随逐隈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纳种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栽而薅之。溉灌、收刈,一如前法。畦嚼音劣,堤厓也。大小无定,须量地宜,取水均而已。藏稻必须用箪。此既水谷,窖埋得地气,则烂败也。舂稻:必须冬时,积日燥曝,一夜置霜露中,即舂。若冬舂不干,即米青赤脉起;不经霜,不燥曝,则米碎矣。秫稻法,一切同。
《齐民要术》:水稻对土地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每年更换一次稻田便好。选择稻田,要靠近流水的上游,不论土地好坏,只要水清,便能长出好的稻谷。三月种稻是最上等的农时,四月上旬是中等农时,四月下旬是下等农时。先将田水放掉,等过了十天以后,拽拉着辘轴轧碾十遍,遍数越多越好。地熟草净以后,开始淘净稻种,水面上的浮秕不去掉,秋天便会生稗子。浸渍过三夜,将水漉出,放入草篙中(用竹篾编的,圆形盛谷的用具),趁潮湿盖好。三夜过后,便可以长出二分长的芽,一亩田撒播三斗。播种后三天内,要有人驱赶鸟雀。稻苗七八寸高时,原来已被消灭的杂草,会再次生长起来,只要用镰刀在水面以下将它刈倒,草便全部被泡烂死掉。稻苗渐渐地长大以后,还应当再一次地薅草,拔草叫“薅”。薅过草,把水放干,让太阳晒稻根,使稻站立坚牢。再后,只需依据天时雨水多少,进行适当地灌溉便行了。稻子快熟时,再一次将水放掉。霜降节到即可收刈。刈早了,米色青,不坚实;刈晚了,会落粒使收获减少。北方高原地方,本来没有蓄水的陂池和薮泽,只有在流水的弯曲水漫处,方可作稻田。二月间,地冻消释,待地面干了,将杂草烧掉后进行翻耕,耕毕,随即放水入田。十天以后,土块都已经被水泡散,便可以用木斫将田平整好。下种的方法与上面说的一样。稻苗生长七八寸高时,拔下来重行栽过。因为不是每年更换稻田,所以杂草稗子特别多,刈了还会再发,只有重行栽过,再来彻底除草。灌溉和收刈的方法,完全同上面一样。畦嚼音劣,堤压。大小,并无一定的规格,须酌量地势是不是适宜,以及水的深浅是不是均匀来决定。贮藏稻谷,必须用箪。稻,本来是水谷,假如采用窖藏的方法,受了地下湿气,一定会霉烂腐败。舂稻谷,必须在冬日,连续曝晒若干日,让它极为干燥,然后放置在露天处在霜露侵袭下经过一夜,马上去舂。假如冬舂的稻谷不干,舂出来的米便会生出青色红色的纹脉。不经霜、不燥曝,舂出的米必然破碎。种植糯稻的方法完全相同。
《周官》曰:稻人,掌稼下地。以水泽之地种谷也。谓之“稼”者,有似嫁女相生。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写水。以涉扬其芟,作田。郑司农说“潴”、“防”以《春秋传》曰:“町原防,规偃潴。” “以列舍水”“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涉扬其芟”:以其水写,故得行其田中,举其芟钩也。杜子春读“荡”为“和”,“荡”谓以沟行水也。玄谓“偃潴”者,畜流水之陂也。“防”,潴旁堤也。“遂”,田首受水小沟也。“列”,田之畦嚼也。“浍”,田尾去水大沟。“作”,犹治也。开遂,舍水于列中,因涉之,扬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种稻。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殄,病也,绝也。郑司农说:“芟夷”以《春秋传》曰“芟夷蕴崇之”。今时谓禾下麦,为“夷下麦”,言芟刈其禾,於下种麦也。玄谓将以泽地为稼者,必于夏六月之时,大雨时行,以水病绝草之后生者,至秋,水涸芟之,明年乃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郑司农云:“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
《周官》说:稻人,掌管下湿地的稼穑工作。指在低洼多水地种稻。称为“稼”,是说像嫁女那样,可以孳生繁殖。他的方法是:利用偃潴(陂池)蓄水,利用堤防防止偃潴的水外流,利用沟引水,利用地头小遂沟让水均匀地流入田中,利用列(田丘)停水,利用排水的浍沟将水泻去。蹚着水到田中,将刈倒的杂草丢掉,治田种稻。郑玄注说:郑众用《春秋左氏传》“町原防,规偃潴”来解释“潴”和“防”。将“以列舍水”的“列”字,说成是许多排水的水道。将“以涉扬其芟”,解释作:因为水已泻去,所以可在田行走和芟草。杜子春注将“荡”字读作“和”音,说荡是用沟引水的意思。郑玄本人说:“偃潴”,指蓄水的陂池;“防”,指偃潴四旁的堤防;“遂”,指回头承受行水沟洫来水的小沟;“列”,指稻田的田丘(畦嚼);“浍”,指稻田后面的排水的大沟。“作”,是治理的意思。上面说将水通过小遂沟,引入稻田田丘(列)中,故需要涉水,扬弃掉前年芟倒的杂草,方可整治田地,用来种稻。种植水田,应当在夏天让水把杂草殄灭绝,然后将它们芟夷掉。殄,是病死、灭绝的意思。郑司农(郑众)用《春秋左氏传》“芟夷蕴崇之”来解释“芟夷”。以为今时称“禾下麦”为“夷下麦”,即是说芟刈掉禾稻,于下种麦。郑玄认为,想在沼泽地种庄稼的人,必须趁夏季六月,常下大雨的天气,用水将新生长起来的杂草淹死,秋天地里的水干涸时,芟刈倒,明年便可种庄稼。凡是生长水草的沼泽地,皆可种植有芒的谷物。郑司农说:“凡可生长水草的沼泽地,皆可种带芒的谷种。”有芒的谷种,是指稻和麦。
《氾胜之书》曰: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食陵反;畦畔也。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
《氾胜之书》说:种稻,必须在春天土地解冻之后,先翻耕土地。种稻的田块不需要大,大了,水的深浅便不容易调节合适。冬至后一百一十天,可开始种稻。稻在苗期,水温要高,田埂上的水道口,应该对直,可以保温;夏至后,天气炎热,应使水道口交错开。
崔寔曰:三月可种粳稻。稻,美田欲稀;溥田欲稠。
崔寔说:三月可以种粳稻。肥沃的天地,稻子应该种得稀疏一些;贫瘠的田地,稻子应该种得密一些。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礼记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中庸
- 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