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播种·旱稻
《齐民要术》:旱稻用下田,白土胜黑土,非言下田胜高原,但夏停水者,不得禾、豆、麦;稻田种,虽涝亦收。所谓彼此俱获,不失地利故也。下田种者,用功多;高原种者,与禾同等也。凡下田停水处,燥则坚垎,胡格反,土干也。湿则污泥,难治而易荒,墝,口交反。埆音谷。而杀种。其春耕者,杀种尤甚。故宜五、六月暵之,以拟大麦。时水涝,不得纳种者,九月中复一转,至春种稻,万不失一。春耕者,十不收五,盖误人耳。
《齐民要术》:旱稻适合种植在低洼地带,白色土壤比黑色土壤要好。并不是说下田比高原地好,而是因为夏季积水的下田,无法种植禾、豆、麦,而稻种在下田,就算遇到水灾也会有收成。这样便可使高田和下田,都可以有收获,不致丧失地利。低田种稻,费工较多;高田种稻,所费人工和种禾同样多。凡是积水的低洼地,干涸后,土壤必然会板结坚垎;胡格反,土壤干结。水湿时,地必泥泞。既难耕种,又极容易草荒;地既墝口交反埆音谷,又极为杀种。春天翻耕的土地,杀种现象更加严重。故应在五六月间,进行暵地,准备种大麦。如果到了种麦时,水涝尚未退去,不能种植的,到九月中旬再翻耕一遍,等到来春种稻,必会万无一失。到了春天才来翻地,种十次不一定能够有五次收成,买在是误人。
凡种下田,不问秋夏,候水尽地白背时,速耕、杷、劳,杷,白驾反。频烦令熟。过燥则坚,过雨则泥,所以宜速耕也。
种低洼地,不论是秋天还是夏天,只要水耗尽、地面泛白色时,便要赶快翻耕,杷磨、劳平,杷,白驾反。应频繁地翻耕,使土壤柔熟。过于干燥会使地坚硬,雨水过多会使地泥泞,故(地白背的时候)应赶快翻耕。
二月半种稻为上时,三月为中时,四月初及半为下时。渍种如法,哀令开口,耧耩埯种之;耩,故项反。埯,乌感反。裢种者,省种而生科,又胜掷者。即再遍劳。若岁寒早种,虑时晚,即不渍种,恐芽焦也。其土黑坚强之地,种未生前遇旱者,欲得令牛羊及人践履之;湿则不用一迹人也。
二月中旬种稻是上等农时,三月为中等农时,四月初至四月中旬为下等农时。按照常法浸种,捂好,让种子发芽,利用耧耩埯种;耩,故项反。埯,乌感反。耧耩镌种的,可节省种子,科丛茂盛,比撒播的要好。紧接着再摩劳一遍。若遇上春寒,又怕误了农时,希望早种,便可不必浸种,以免使稻种的嫩芽冻焦枯。坚硬的黑土地,种子已播下,还未出苗就遇到天气干旱,最好让牛羊和人到田中去践踏;如果土地湿润,便应让田中连一个脚印、蹄迹都不要有。
稻既生,犹欲令人践垄背。践者,茂而多实也。苗长三寸,杷、劳而锄之;锄唯欲速。稻苗性弱,不能扇草,故宜数锄之。每经一雨,辄欲杷、劳。苗高尺许则锋。古农器。天雨无所作,宜冒雨薅之。科大,如概者,五六月中霖雨时,拔而栽之。栽法:欲浅;令其根须四散则滋茂。深而直下者,聚而不科。其苗长者,亦可捩去叶端数寸,勿伤其心也。入七月不复任栽。七月百草成;时晚故也。
稻出苗后,还要叫人在垄背上践踏一次。践踏过的,生长茂盛,结实也多。稻苗长到三寸高,便要进行杷磨、劳平,然后耘锄;一定要及时锄草。稻苗性柔弱,不可被杂草遮盖,所以要频繁地锄。每下过一次雨,便要杷劳一遍。稻苗一尺左右高时,应当用锋锄。锋,古代农具。遇天下雨,其他农活干不成,可冒雨到稻田中去薅草。稻科长大了,如过密,可在五六月间,趁霖雨天气,拔起来栽到别处。栽法:入土要浅,让须根向四面散开,便会生长茂盛。如果栽得深,将根直着插入土中,稻苗便会聚拢在一起,不易发科。拔栽时,如苗过长,也可将叶的顶端捩掉数寸;注意不要伤了苗心。入七月以后,便不可再拔苗移栽。七月间百草皆长成,已为时太晚。
其高田种者,不求极良,唯须废地。过良,则苗折;废地则无草。亦秋耕,杷、劳令熟。至春,黄场始章反纳种。不宜湿下。余法悉与下田同。
若在地势高的田种稻,并不要求土地多么肥美,唯独要求种在废地上。土地太肥沃,容易倒伏,废地的好处是没有草。(废地)同样要秋耕、耙、劳,令地柔熟。来年春天,黄场始章反下种。不适宜湿种。其余作务的方法,皆与地势低的田相同。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