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瓜菜·葵
《齐民要术》:葵,《广雅》曰:“蘬,丘葵也。”《广志》曰:“胡葵,其花紫赤。”按,今世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也。临种时,必燥曝葵子。葵子虽经岁不浥,然湿种者,疥④而不肥也。地不厌良,故墟弥善;薄即粪之,不宜妄种。
《齐民要术》:“葵”,《广雅》说:“蘬就是葵。”《广志》说:“胡葵的花是紫红色的。”按,现在见到的葵,有紫秆和白秆两种,每种又都有大有小。另外还有一种叫“鸭脚葵”的。在临下种前,必须把葵子曝晒干燥。葵子虽然经过一年也不会变质,但若湿着种下去,叶面会有颗粒状的突起如疥一样,叶子也不肥嫩。地越肥沃越好,空闲的地更好;土地如果瘠薄便应加施粪肥,不要随便将种子胡乱种下。
春必畦种水浇。春多风旱,非畦不得,且畦者省地而菜多,一畦供一口。畦长二步,广一步。大则水难匀,又不用人足入。深掘,以熟粪对半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铁齿杷耧之令熟,足蹋使坚平。下水,令彻泽,水尽,下葵子;又以熟粪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余。
春天种葵一定要开畦下种,要浇水。春天多风干旱,一定要开畦种,开畦种,既可节省土地,收葵又多,一畦葵足够一个人食用。畦的长度大致为一丈二尺,宽六尺。大了,水不容易浇灌均匀,而且劳动时人的脚是不允许践踏菜畦的。畦要深掘,上面用熟粪和对半的土混合均匀,覆盖一寸厚。用铁齿耙子将土耙细耙平,用脚踏实。灌水浇透,水渗下去后,将葵子种下,再用熟粪和土将种子覆盖一寸多厚。
葵生三叶,然后浇之。浇用晨夕,日中便止。每一掐,辄耙耧地令起,下水,加粪。三掐更重。一岁之中,凡得三辈。凡畦种之物,治畦皆如种葵法,不复条列烦文。
葵出苗后长出三个叶片时,再开始浇水。浇水的时间应在早晨和傍晚,到中午便应停止浇。每掐过一次叶,随即用耙子把土耙起,灌水施肥。掐过三次叶,便要重新另种,一年当中共种三茬。凡是畦种的菜蔬,调治畦子的方法,皆像种葵法一样,以后便不再重复讲。
早种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将冻,散子劳之。一亩三升。正月末散子亦得。人足踏践之乃佳。踏者菜肥。地释即生,锄不厌数。
凡是准备早种的,必须在秋季,先将地耕好。十月底,地将要冻结时,撒上子,摩平。每亩地用三升种子。正月底撒子也可以。用脚踏实更好。踏过的畦,菜长得肥壮。地下的冰冻融化后,便会很快出苗。锄草松土的次数越多越好。
五月初,更种之。春者既老,秋叶未生,故种此相接。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白茎者宜干,紫茎者干则黑而涩。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种者取子。春葵子熟不均,故须留中辈。于此时,附地剪却春葵,令根上枋音蘖。生者,柔软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留之,亦中为榜簇。
五月初,再种一茬。春葵已经老了,秋葵尚未下种,故种这一茬作为春、秋间食。六月初一,种白秆的秋葵。白秆的适宜干藏,紫秆的干了以后变得又黑又涩苦。秋葵长大可食,五月初种的那一茬葵,仍然应当留着,让它结子。春葵结的子成熟不均匀,所以需要留五月种的中茬葵的种子。这时可贴着地面把春葵茎秆剪掉,使其重新长出嫩叶、嫩枝,令根上的芽枿音蘖生长起来,极为柔嫩好吃,仍可供日常食用,比秋葵还要好。把它留下来,将来可以做成榜簇储藏。
掐秋叶,必留五六叶。不掐则茎孤,留叶则科大。凡掐葵,必待露解。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掐摘秋葵的叶时,必须留下五六个叶片,不掐叶,不易生侧枝,会使枝条减少;留下几片叶子,科丛便容易长大。掐采葵菜叶,必须要等候露水散尽。谚语说:“有露水,不要掐葵菜;中午,不要剪韭菜。”
八月半,剪去。留其歧,歧多者,则去地一二寸;独茎者,亦可去地四五寸。枿生肥嫩。比至收时,高与人膝等,茎叶皆美。科虽不高,菜实倍多。其不剪早生者,虽高数尺,柯叶坚硬,全不中食。所可用者,唯有叶心:附叶黄涩至恶,煮亦不美。看虽似多,其实倍少。
八月中旬,将秋葵剪去。留下贴近地面的分枝。分枝多的,离地一二寸剪掉;独茎无分枝的,可离地四五寸剪掉。根枝生长出的新枝极为肥嫩,及至到收获时,可以长到和人膝一样高,茎和叶子皆很鲜美。株科虽然不高,但菜叶却成倍地加多。如不将秋葵的老茎秆剪掉,虽然长高数尺,但长出的叶子和小枝却非常坚硬,全然不能食用。能够供食用的只有叶心,其他的附叶,颜色发黄,煮熟后也不好。看来叶菜似乎很多,但能够食用的却非常少。
收待霜降。伤早黄烂,伤晚黑涩。携簇皆须阴中。见日亦涩。其碎者,割讫,即地中寻手纠之。待萎而纠者必烂。
收获葵菜,一定要过了霜降节以后。过早,叶子会变黄或腐烂;过晚,叶子会变黑,味道变涩。做成的葵菜“榜簇”,皆要放在背阴的地方。菜见阳光会变涩。落下来的零碎枝条,收割工作完毕后,随手在地中把叶子摘下。等到叶子萎蔫后再摘,便会腐烂。
崔寔曰:六月六日可种葵。中伏后,可种冬葵。九月,作葵菹,干葵。
崔寔说:六月初六日,可以种(秋)葵;中伏以后,可以种冬葵。九月可作酸葵菜,晒干葵菜。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中庸
- 易传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陈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