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竹木·种竹
《齐民要术》:宜高平之地,近山阜尤是所宜,下田得水即死。黄白软土为良。正月、二月中,剧取西南引根并茎,芟去叶,于园内东北角种之。令坑深二尺许,覆土厚五寸。竹性爱向西南引,故于园东北角种之,数岁之后,自当满园。谚云:“东家种竹,西家治地。”为滋蔓而来生也。其居东北角者,老竹,种不生,生亦不能滋茂;故须取其西南引少根也。稻麦糠粪之。二糠各自堪粪,不令和杂。不用水浇。浇则淹死。勿令六畜入园。三月食淡竹笋;四月、五月,食苦竹笋。
《齐民要术》:种植竹子的地应当高而平,靠近山麓土丘的地方是最合适的。种在低洼地的,竹根一旦遇上地下水,便会马上死掉。黄色或白色的沙壤土较适宜。正月或二月的时候,掘取向西南方向生长的竹鞭和竹母,剪掉竹叶,在竹园中的东北角栽种。挖的坑约二尺深,盖上五寸厚的土。竹的特性喜欢向西南方胤生,所以应种在园子的东北角。几年过后,自然会满园都是竹子。谚语说:“东邻种竹,西邻忙着整地。”就是说准备好竹子会胤生蔓延过来。东北角上的,都是老竹子,用来栽种不会长出新竹,即使有新竹长出,亦不会繁衍茂盛;所以要掘取向西南方蔓延的新生竹鞭供栽种。用稻糠和麦糠作肥料。两种糠可单独使用,不要混合使用。不用浇水,浇水一定会将其淹死。不要让各种家畜进入竹园。三月吃淡竹笋,四月、五月吃苦竹笋。
其欲作器者,经年乃堪杀。未经年者,软,未成也。
若想做器具,必须生长满一年以上的竹子,才可以砍伐。没有长满一年的,竹质软,没有长成。
《四时类要》:移竹,五月十三日及辰日,可以移之。种竹,去梢叶,作稀泥于坑中,下竹栽,以土覆之;杵筑定,勿令脚踏。土厚五寸。竹忌手把,及洗手面脂水浇著,即枯死。
《四时类要》:移竹,宜在五月十三日和辰日移栽。种竹应剪去竹梢和叶子,往坑中灌水搅拌成稀泥,将竹栽种下去,用土覆盖,用木杠捣实,不要用脚踩踏。盖上五寸厚的土。竹子忌用手扶摩,和用洗手洗脸的脂水浇灌,不然便会枯萎而死。
《博闻录》:《月庵种竹法》深阔掘沟;以干马粪和细泥,填高一尺。无马粪,砻糠亦得。夏月稀,冬月稠。然后种竹。须三四茎作一丛;亦须土松浅种,不可增土于株上,泥若用打实,则不生笋。
《博闻录》引用《月庵种竹法》的话说:掘沟应当深、宽,用干马粪和成细泥,填入坑中一尺厚。无马粪,用舂米的砻糠也可以。夏天,泥要稀,冬天泥要稠。然后将竹种下。要三四棵竹子作一窝。土宜虚松,入土宜浅,不可用土壅培竹的茎杆。若用把泥捣实,便不会生长出竹笋。
梦溪云:种竹,但林外取向阳者,向北而栽。盖根无不向南,必用雨下;遇“火日”及有西风则不可。花木亦然。谚云:“栽竹无时,雨下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
沈梦溪说:栽种竹子,选取竹林外边向阳的竹子,往北面栽,因为竹根没有不向南引生。必须等到雨天栽种,逢“火日”和吹西风日不可种。栽种花卉林木,皆是如此。谚语说:“栽竹无定时,遇雨即可移;多多带宿土,记取向南枝”。
《志林》云:竹有雌雄,雌者多笋,故种竹常择雌者,物不逃于阴阳,可不信哉?凡欲识雌雄,当自根上第一枝观之,有双枝者,乃为雌竹,独枝者为雄竹。
《志林》说:竹子有雌竹和雄竹的分别,雌竹的竹笋多,所以种竹时常选择雌竹。生物皆离不开有阴阳的分别,这是不可不相信的。凡是要识别雌雄,应当观看竹竿下部的第一个小枝,有生双枝的即为雌竹,生单枝的为雄竹。
竹有花,辄槁死,花结实如稗,谓之“竹米”。一竿如此,久之则举林皆然。其治之法,于初米时,择一竿稍大者,截去近根三尺许,通其节,以粪实之,则止。
竹子开花,便将枯死。竹花结的子像稗子,叫做“竹米”。一棵竹子开了花,时间长了,整个林子都要开花。救治的方法,是在刚开始结竹米时,选择一棵比较大的,在离竹根三尺左右将其截掉,打通节间,往里面灌粪,便可停止再开花。
《琐碎录》云:引笋法:隔篱埋狸或猫于墙下,明年笋自迸出。
《琐碎录》说:引生竹笋的方法,可隔着篱垣在墙下埋狐狸或猫,到明年竹笋便会自行迸发出来。
竹,以三伏内及腊月中斫者不蛀。一云用“血忌日”。
在三伏天和腊月内砍伐的竹子不生蛀虫。一说,在“血忌日”伐竹。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