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夭壽
或問:孔子稱仁者壽,而顔淵早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比干、子胥身陷大禍,豈聖人之言不信而欺後人耶?故司空頴川荀爽論之,以爲古人有言,死而不朽,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身殁矣,其道猶存,故謂之不朽。夫形體者,人之精魄也;德義令聞(徐湘琳曰:"又作'德音令問',問通'聞'。"按程本、四庫本均作'德義令聞'。)者,精魄之榮華也。君子愛其形體,故以成其德義也。夫形體固自朽弊消亡之物。壽與不壽。不過數十歳;德義立與不立,差數千歳,豈可同日言也哉!顔淵時有百年之人,今寜復知其姓名耶?《詩》云:"萬有千歳,眉壽無有害。"人豈有萬壽千歲者,皆令德之謂也。由此觀之,仁者壽豈不信哉!《傳》曰:"所好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比干、子胥皆重義輕死者也,以其所輕,獲其所重,求仁得仁,可謂慶矣。槌鍾擊磬所以發其聲也,煑鬯燒薰所以揚其芬也。賢者之窮厄戮辱,此搥擊之意也;其死亡陷溺,此燒煑之類也。北海孫翶以爲:死生有命,非他人之所致也,若積善有慶,行仁得壽,乃敎化之義,誘人而納於善之理也。若曰積善不得報,行仁者凶,則愚惑之民,将走千惡(原注:"一作'移其性'。" 徐湘琳曰:"千,當作'于'。")以反天常,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身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至也。若夫求名之徒,殘疾厥體,冒厄危戮以徇其名(徐湘琳曰:"俞樾曰:厄,當作'犯'。",則曾參不爲也。子胥違君而適讐國,以雪其恥,與父報讐,悖人臣之禮,長畔弑之原。又不深見二主之異量,至於懸首不化,斯乃凶之大者,何慶之爲?幹以爲二論皆非其理也,故作《辨夭壽》云。
幹聞先民稱所惡於知者爲鑿也,不其然乎?是以君子之爲論也,必原事類之宜而循理焉。故曰:說成而不可間也,義立而不可亂也。若無二難者,苟旣違本而死,又不以其實。夫聖人之言廣矣大矣,變化云爲,固不可以一槩齊也。今將妄舉其目,以明其非。夫壽有三:有王澤之壽,有聲聞之壽,有行仁之壽。《尚書》曰"五福,一曰壽",此王澤之壽也;《詩》云"其德不爽,壽考不忘",此聲聞之壽也;孔子曰"仁者壽",此行仁之壽也。
孔子云爾者,以仁者壽。利養萬物,萬物亦受利矣,故必壽也。荀氏以死而不朽爲壽,則《書》何故曰"在昔殷王中宗(徐湘琳曰:"《書·無逸》,在昔作'昔在'。",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寔(徐湘琳曰:"《書·無逸》原作'時',同義。"舊勞於外,爰曁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隂,三年不言,惟言乃雍,不敢荒寜。嘉靖殷國(徐湘琳曰:"《書·無逸》作邦。",至於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爲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庶民,不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不知稼穡之難艱,不知小人之勞苦,惟躭樂是從。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者,周公不知夭壽之意乎?故言聲聞之壽者,不可同於聲聞(徐湘琳曰:"當作'王泽'。",是以逹人必參之也。孫氏專以王敎之義也,惡愚惑之民將反天常,孔子何故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又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欲使知去食而必死也,昔者仲尼乃欲民不仁不信乎?夫聖人之敎,乃爲明允君子,豈徒爲愚惑之民哉!愚惑之民,威以斧鉞之戮,懲以刀墨之刑,遷之他邑,而流於裔土,猶或不悛,况以言乎?故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然則荀、孫之義,皆失其情亦可知也。
昔者帝嚳已前尚矣,唐虞三代,厥事可得略乎聞。自堯至於武王,自稷至於周、召,皆仁人也。君臣之數不爲少矣,考其年壽不爲夭矣,斯非仁者壽之驗耶?又七十子豈殘酷者哉?顧其仁有優劣耳,其夭者惟顔回。據一顔回而多疑其餘,無異以一鈎之金,權於一車之羽,云金輕於羽也。天道迂濶,闇昧難明,聖人取大略以爲成法,亦安能委曲不失、毫芒無差跌乎!且夫信無過於四時,而春或不華,夏或隕霜,秋或雨雪,冬或無冰,豈復以爲難哉!所謂禍者,已欲違之而反觸之者也,比干、子胥已知其必然而樂爲焉,天何罪焉?天雖欲福仁(原注:"一作人。"按徐本注中曰據舊校改而正文實未改。)亦不能以手臂引人而亡之(徐湘琳曰:"俞樾曰:亡,疑當作'與',與作与,故誤為'亡'字。",非所謂無慶也。荀令以此設難,而解以槌擊燒薰,於事無施;孫氏譏比干、子胥,亦非其理也。殷有三仁,比干居一,何必啓手,然後爲德。子胥雖有讐君之過,猶有觀心知仁,懸首不化,固臣之節也。
且夫賢人之道者,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或見危而授命,或望善而遐舉,或被髪而狂歌,或三黜而不去,或辭聘而山棲,或忍辱而俯就,豈得責以聖人也哉!於戯!通節之士,實關斯事,其審之云耳。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唐摭言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