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審大臣
帝者昧旦而視朝廷(《治要》無"廷"字),南面而聽天下,將與誰爲之,豈非群(各本皆同,徐本據《百子全書》本改作"辟"。並曰:"辟公,此指諸侯。《詩·周頌·烈文》:'烈文辟公,錫茲祉福。'朱熹《集傳》:'辟公,諸侯也。'"按"羣公卿士"屢見《後漢書》、《三國志》詔書,如《後漢書·孝順紀》:"(陽嘉二年詔)羣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孝桓帝紀》:"(和平元年詔)羣公卿士,虔恭爾位,。"《順烈梁皇后紀》:"(和平元年詔)不能復與羣公卿士共相終竟."例多,不具舉。'辟'乃'群'之譌,改者非是也。)公卿士歟?故大臣不可以不得其人也。大臣者,君之(《治要》無"之"字)股肱耳目也,所以視聽也,所以行事也。先王知其如是也(《治要》無"也"字),故博求聰明睿(《治要》作"叡")哲君子,措諸上位,使("使"字原脱,据《治要》補)執邦之政令焉。執政聰明叡哲(四字原脱,据《治要》補),則其事舉;其事舉則百僚任莫不(二字原脱,据《治要》補)其職;百僚莫不(二字原脱,据《治要》補)任其職,則庶事莫不致其治;庶事莫不(二字原脱,据《治要》補)致其治,則九牧之民(《治要》作"人")莫不得其所。故《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故大臣者,治萬邦之重器也,不可以衆譽著也,人主所宜親察也,衆譽者可以聞斯人而已。故堯之聞舜也以衆譽,及其任之者,則以心之所自見。又有不因衆譽而获大賢,其文王乎?畋於渭水邉,道遇姜太公(《御覽》卷四、卷八、卷十五作"文王遇姜公于渭陽",卷八百三十四"陽"作"濵"徐湘琳曰:"錢校云,《初學記》亦引作'文王遇太公於渭濵'。"),皤然皓首,方秉(《御覽》卷十五作"執", 卷八百三十四作"秉",均無"方"字。徐湘琳曰:"錢校云,《初學記》卷二作'執'。")竿而釣(徐湘琳曰:"錢校云,《初學記》六作'持竿垂釣'。",文王召而與之言,則帝王之佐也,乃載之歸,以爲太師。姜太公當此時,貧且賤矣,年又老矣,非有貴顯之舉也,其言誠當乎賢君之心,其術誠合乎致平之道,文王之識也,灼然若披雲而見日,霍然若開霧而觀天(此二句異文頗多,《御覽》卷四、卷八、卷十三、卷十五、卷八百三十四,《初學記》卷二、卷六均引之,以《御覽》卷十五所引意長,曰:"灼若披雲而見白日,霍若開霧而覩青山"。 徐湘琳曰:"錢校云,合參諸本,是首句當作'文王得之',後二句兩'然'字皆衍,'天'字當作'山'無可疑者。以原本文義可通,姑仍其舊。")斯豈假之於衆人哉!非惟聖然也,覇者亦有之。昔齊桓公夙出,甯戚方爲旅人,宿乎大車之下,擊牛角而歌,歌聲悲激,其辭有疾於世,桓公知其非常人也,召而與之言,乃立功之士也,於是舉而用之,使知國政。凡明君之用人也,未有不悟乎己心而徒因衆譽也,用人而因衆譽焉,斯不欲爲治也,將以爲名也,然則見之不自知而以衆譽爲驗也,此所謂效衆譽也,非所謂效得賢能也。苟以衆譽爲賢能,則伯鯀無羽山之難,而唐虞無九載之費矣。聖人知衆譽之或是或非,故其用人也,則亦或因或獨,不以一驗爲也,况乎舉非四嶽也。世非有唐虞也,大道寝矣,邪說行矣,臣已詐矣,民已惑(徐本譌作"或")矣,非有獨見之明,專任衆人之譽,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獲大賢哉!
且大賢在陋巷也,固非流俗之所識也,何則?大賢爲行也,裒然不自見(原缺一字,《漢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皆作"見",據補。徐本亦作"見",據《百子全書》補。),儡然若無能,不與時争是非,不與俗辯曲直,不矜名,不辭謗,不求譽,其味至淡,其觀至拙,夫如是則何以異乎人哉!其異乎人者,謂心統乎群理而不繆,智周乎萬物而不過,變故暴至而不惑,真僞叢萃而不迷。故其得志,則邦家治以和,社稷安以固,兆民受其慶,群生頼其澤,八極之内同爲一,斯誠非流俗之所豫知也。不然,安得赫赫之譽哉("哉"徐本譌作"者")!其赫赫之譽者,皆形乎流俗之觀,而曲同乎流俗之聽也,君子固不然矣。昔管夷吾嘗三戰而皆北,人皆謂之無勇;與之分財,取多,人皆謂之不廉;不死子糾之難,人皆謂之背義。若時無鮑叔之舉,覇君之聽,休功不立於世,盛名不垂於後,則長爲賤丈夫矣。魯人見仲尼之好讓而不争也,亦謂之無能,爲之謠曰:"素鞞羔裘,求之無尤;黒(徐湘琳曰:"當同上作'羔'。"裘素鞞,求之無戾。"夫以聖人之德,昭明顯融,高宏博厚,宜其易知也,且猶若此,而况賢者乎?以斯論之,則時俗之所不譽者未必爲非也,其所譽者未必爲是也。故《詩》曰:"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言所謂好者非好,醜者非醜,亦由亂之所致也。治世則不然矣。叔世之君生乎亂,求大臣,置宰相,而信流俗之說,故不免乎國風之譏也。而欲與之興天和,致時雍,遏禍亂,弭妖灾,無異策穿蹄之乘,而登太行之險,亦必顛躓矣。故《尚書》曰:"股肱惰哉(原作"肱股墮哉",據《四庫全書》本及《尚書·益稷》改),萬事墮("墮"原作"隳",據《四庫全書》本及《尚書·益稷》改)哉。"此之謂也。
然則君子不爲時俗之所稱(徐湘琳曰:"錢校云,句末似有脫字。"),曰孝悌忠信之稱也則有之矣,治國致平之稱則未之有也。其稱也,無以加乎習訓詁之儒也。夫治國致平之術,不兩得其人,則不能相通也。其人又寡矣,寡不稱衆,將誰使辨之?故君子不遇其時,則不如流俗之士聲名章徹也;非徒如此,又爲流俗之士所裁制焉。高下之分,貴賤之賈,一由彼口,是以没齒窮年不免於匹夫。昔荀卿生乎戰國之際,而有叡哲之才,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明撥亂之道,然而列國之君以爲迂濶,不逹時變,終莫之肯用也。至於遊說之士,謂其邪術(原注:一作"講其邪僻"。徐湘琳曰:"錢校云,'謂'字當誤。"),率其徒黨,而名震乎諸侯,所如之國靡不盡禮郊迎,擁篲先驅,受爵賞爲上客者,不可勝數也。故名實之不相當也,其所從來尚(原注:一作"久"。)矣!何世無之,天下有道,然後斯物廢矣。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地理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艺术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绿野仙踪
- 新齐谐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