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法象
夫法象立,所以爲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愼威儀。是故先王之制禮也,爲冕服采章以旌之,爲珮玉鳴璜以聲之。欲其尊也,欲其莊也,焉可懈慢也!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義存;仁義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爲法象,斯謂之君子矣。君子者無尺土之封而萬民尊之,無刑罰之威而萬民畏之,無羽籥之樂而萬民樂之,無爵禄之賞而萬民懷之,其所以致之者一也。故孔子曰:"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驕。"《詩》云:"敬爾威儀,惟民之則。"(見《大雅·抑》、《魯頌·泮水》,作"敬慎威儀,惟民之則")若夫墮其威儀,恍(《治要》作"慌")其瞻視,忽(《治要》作"輕")其辭令,而望民之則我者,未之有也。莫之則者,則慢之者至矣("慢"上《治要》有一"必"字)。小人見慢(原作"小人皆慢也",據《治要》改)而致怨乎人,患己之卑而不知(《治要》作"思")其所以然,哀哉!故《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人性之所簡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獨。夫幽微者顯之原也,孤獨者見之端也,胡可簡也,胡可忽也!是故君子敬孤獨而愼幽微,雖在隱蔽(《治要》作"翳"),鬼神不得見其隙也。《詩》云"肅肅兔罝,施於中林",處獨之謂也。又有顛沛而不可亂者,則成王、季路其人也。昔者成王將崩,體被冕服,然後發顧命之辭;季路遭亂,結纓而後死白刃之難。夫以崩亡(二字原缺,程氏《漢魏叢書》本作"蒼卒", 徐湘琳所據錢本作"崩亡",暫從之)之困,白刃之難,猶不忘敬,况於逰宴乎?故《詩》曰"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言必濟也。君子口無戯謔之言,言必有防;身無戯謔之行,行必有檢。故言必有防,行必有檢(此八字元脫,據《治要》補,徐本無此八字),雖妻妾不可得而黷也,雖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德行("德行"二字,《治要》作"敎")行於閨門,不諫諭而風聲化乎鄕黨。《傳》稱大人正己,而物自正者,蓋此之謂也。徒("徒"字原脱,據《治要》補)以匹夫之居猶然,况得意(《治要》作"志")而行於天下者(《治要》無"者"字)乎!故("故"字原脱,據《治要》補)唐堯之帝(《治要》作"唐帝")允恭克讓,而光被四表;成湯不敢怠遑,而奄(《治要》作"掩")有九域;文王祗畏,而造彼區夏(句末《治要》有"也"字)。《易》曰:"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言下觀而化也。
禍敗之由也,則有(徐湘琳曰:"俞樾云, '有'字衍。猶《繫辭》傳:'亂之所由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媟慢以爲階,可無愼乎!昔宋敏碎首於棊局,陳靈被禍於戯言,閻邴造逆於相詬,子公生弑於嘗黿。是故君子居身也謙,在敵也讓,臨下也莊,奉上也敬,四者備而怨咎不作,福禄從之。《詩》云:"靖恭爾位,正直是與。神之聽之,式穀以汝。"故君子之交人也,歡而不媟,和而不同,好而不佞詐,學而不虚行。易親而難媚,多怨(徐湘琳曰:"疑當作'恕'。")而寡非,故無絶交,無畔朋。《書》曰:"愼始而敬,終以不困。"(徐湘琳曰:"錢氏云,《逸周書·常訓篇》作'慎微以始而敬終,乃不困'。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作'《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偽古文尚書·蔡仲之命》作'慎厥初,惟厥終,終以不困'。故俞氏所云,'終'下當更有'終'字")夫禮也者,人之急也,可終身蹈,而不可須臾離也。須臾離則慆慢之行臻焉,須臾忘則慆慢之心生焉,况無禮而可以終始乎!夫禮也者,敬之經也;敬也者,禮之情也。無敬無以行禮,無禮無以節敬,道不偏廢,相須而行。是故能盡敬以從(徐本譌作"成")禮者,謂之成人。
過則生亂,亂則災及其身。昔晋惠公以慢端而無嗣,文公以肅命而興國;郤犨以傲享徴亡,冀缺以敬妻受服;子圍以《大明》昭亂("圍"原作"圉"孫詒讓《札迻》卷十:"'圉'當作'圍'。《左传》昭元年載楚公子圍享趙孟,賦《大明》首章,叔向知其不終,即其事也。"據改)薳罷以旣醉保禄;良霄以鶉奔喪家,子展以草蟲昌族:君子感凶德之如彼,見吉德之如此。故立必磬折,坐必抱鼓;周旋中軌,折旋中矩;視不離乎結繪之間,言不越乎表著之位;聲氣可範,精神可愛,俯仰可宗,揖讓可貴,述作有方,動靜有常,帥禮不荒,故爲萬夫之望也。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宋史
- 新唐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