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叙山水篇
尚书屯田员外郎嘉禾陈舜俞令举撰积路策杖而下。其至栖贤。则日夕矣。峰顶院之前。有辟蛇。行者饮牛池。
叙山水篇第一积路策杖而下。其至栖贤。则日夕矣。峰顶院之前。有辟蛇。行者饮牛池。
案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九江。前汉郊祀志云。干封中。武帝浮江。台曰翻经台。今白莲亭即其故地。远公与慧永。慧持。昙顺。昙恒。竺道生。慧睿。道敬。道昺。昙诜。白衣。张野。宗炳。刘遗民。张诠。周续之。雷次宗。梵僧佛驮耶舍。十八人者。同修净土之法。因号白莲社。十八贤有传附篇末。池上昔有文殊瑞像阁。今像亡阁废。有文殊殿瑞像者。晋陶侃初为广州刺史。海滨渔人□见夜有光艳。遂网之。得金文殊菩萨之像。旁有志云。
自寻阳出。枞杨过彭蠡。礼其名山大川。桑钦水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北过彭蠡县。释惠远庐山略记曰。山在江州寻阳。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南。江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左挟彭蠡。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山海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一日天子障故旧语。以所滨为彭蠡。有匡俗先生者。之南十里。有妙智院。旧名行春亭。由妙智五里。至蛇冈。高僧传云。安世高安息国王之太子。让国于季父而出家。汉魏间行达郜亭湖时湖神能分风上下。
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俗受道仙人。共游此山。遂托空崖。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云之所摅。江湖之所带。高崖反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岩。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璎珞于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崖。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奇声骇人。此其变化不可测者矣。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迹之所罕经也。昔太史公东游。登其峰而遐观。南眺三湖。北望九江。
东西肆目。若涉天庭焉。其岭下半里许。有重巘。上有悬崖。傍有石室。即古仙之所居也。其后有岩。汉董奉馆于岩下。常为人治病。法多奇神。绝于俗医。病愈者令栽杏五株。数年之中。蔚然成林。计奉在民间二百年。容状常如二十时。
俄而升举。遂绝迹于杏林。其北岭西崖常有悬流。淫霪激势相趣百余仞中云气映天。望之若山在霄露焉。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安侯世高所感化事在叙。山北篇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崿。其崖穷绝。莫有升之者。有野夫见人着沙门服。凌虚直上。既至则回身踞鞍。良久乃与云气俱灭。此似得道者。
当时能文之士。咸为之异。又所止多奇触象有异。北背重阜。前带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似出于龙首也。南对高岑上有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佛浮图。白鹤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气若香烟。白云映其外。则昺然与众山殊别。天将雨。其下水气涌起。如车马盖。此即龙井之所吐。其左有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鸟之所蛰。西有石门。其前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方物之奇。焉可得胜名哉。略举其异。耳刘昭注续汉志郦道元注水经。并用惠远语。又豫章旧志云。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或曰字君孝。父东野王与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郦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洞庭之山。故谓之庐山。张僧鉴寻阳记云。山南有三宫。所谓天子都也。庐宫溪水出焉。上宫人所不至。有三石梁。长十余丈。阁才盈赤。其下无底。其中宫在别岩。悉是文石。两边有小圆峰。奇特号为右障峰。石形若羊马来道。相对下宫。
彭蠡湖际宫亭庙旧所也。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郡国志曰。庐山叠障九层。崇高万仞。怀灵抱异。包诸仙迹。寻阳记又云。秦始皇十七年。东登庐山。以望九江。至上霄峰。以与霄汉相接。因命之。
峰后有刻石云。是夏禹所刻。丈赤里数。文字不可办。伏滔游山序曰。庐山者江阳之多狱。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据。亘数百里。重岭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之流焉。王彪之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山赋曰。寻阳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张野记曰。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以上皆述此山也。宋支昙谛赋云。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景澄则岩岫开镜。风生则芳林流芬。岭奇故神明鳞萃。略绝故人迹自分。严清升山。于玄崖世高垂化于^8□亭。应真凌云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宜。
彭蠡湖际宫亭庙旧所也。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派。郡国志曰。庐山叠障九层。崇高万仞。怀灵抱异。包诸仙迹。寻阳记又云。秦始皇十七年。东登庐山。以望九江。至上霄峰。以与霄汉相接。因命之。
峰后有刻石云。是夏禹所刻。丈赤里数。文字不可办。伏滔游山序曰。庐山者江阳之多狱。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据。亘数百里。重岭桀嶂。仰插云日。俯瞰川湖之流焉。王彪之山赋叙曰。庐山彭泽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孙放山赋曰。寻阳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接平敞之原。张野记曰。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犹皎日。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以上皆述此山也。宋支昙谛赋云。昔哉壮丽峻极。氤氲包灵奇。以藏器蕴绝峰乎青云。景澄则岩岫开镜。风生则芳林流芬。岭奇故神明鳞萃。略绝故人迹自分。严清升山。于玄崖世高垂化于^8□亭。应真凌云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宜。
甘泉涌霤而先润。梁元帝序曰。夫日月丽天皇穹。所以贞观。川岳带地后土。所以推宁。庐山者亦南国之德镇。虽林石异势。而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晨鼯晓吟则百岭齐应。东瞻洪井识曳帛之在兹。西望石梁见捐宝之可拾。诚复慕类易悲。山中难久。攀萝结桂多见淹流。其余古今赋咏不可备载。实天下之名山也。江州在山北二十里。本在丈江之北寻水之阳。因名寻阳。今蕲州之兰城即其故北咸和九年。刺史温峤。始自江北移于湓城之南。义熙元年。刺史郭昶移居江夏。八年孟怀玉还治寻阳。太清二年萧大心因侯景之辞欲依险固。乃移于湓口城。仍号怀玉旧城为故州。张僧鉴寻阳记云。湓口城灌婴所筑。汉建平中。孙权经北城。命凿井。适中古梵得。石函铭曰。汉六年。颖阴侯开卜云。三百年当塞。后不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权欣然以为己瑞井。极深。湓江有风浪。井水辄动。邦人因号浪井。故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诗云。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今井在衙城内之西圃。城上有北楼。下临湓江。凭高眺远。为一郡之胜。陈散骑常侍张正见湓城诗云。匡山暖远壑。灌垒属中流。城花飞照水。江月上明楼。案晋书庾亮传云。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俄不觉亮至。人将避之。亮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
甘泉涌霤而先润。梁元帝序曰。夫日月丽天皇穹。所以贞观。川岳带地后土。所以推宁。庐山者亦南国之德镇。虽林石异势。而云霞共色。长风夜作则万流俱响。晨鼯晓吟则百岭齐应。东瞻洪井识曳帛之在兹。西望石梁见捐宝之可拾。诚复慕类易悲。山中难久。攀萝结桂多见淹流。其余古今赋咏不可备载。实天下之名山也。江州在山北二十里。本在丈江之北寻水之阳。因名寻阳。今蕲州之兰城即其故北咸和九年。刺史温峤。始自江北移于湓城之南。义熙元年。刺史郭昶移居江夏。八年孟怀玉还治寻阳。太清二年萧大心因侯景之辞欲依险固。乃移于湓口城。仍号怀玉旧城为故州。张僧鉴寻阳记云。湓口城灌婴所筑。汉建平中。孙权经北城。命凿井。适中古梵得。石函铭曰。汉六年。颖阴侯开卜云。三百年当塞。后不百年当为应运者所开。权欣然以为己瑞井。极深。湓江有风浪。井水辄动。邦人因号浪井。故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诗云。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今井在衙城内之西圃。城上有北楼。下临湓江。凭高眺远。为一郡之胜。陈散骑常侍张正见湓城诗云。匡山暖远壑。灌垒属中流。城花飞照水。江月上明楼。案晋书庾亮传云。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俄不觉亮至。人将避之。亮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老子
- 庄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