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楚三·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未至,惠王死,武王逐张仪。楚王因收昭雎以取齐。桓臧为雎谓楚王曰:“横亲之不合也,仪贵惠王而善雎也。今惠王死,武王立。仪走,公孙郝、甘茂贵。甘茂善魏,公孙郝善韩。二人固不善雎也,必以秦合韩、魏。韩、魏之重仪,仪有秦而雎以楚重之。今仪困秦而雎收楚。韩、魏欲得秦,必善二人者。将收韩、魏轻仪而伐楚,方城必危。王不如复雎,而重仪于韩、魏。仪据楚势,挟魏重,以与秦争。魏不合秦,韩亦不从,则方城无患。”
楚怀王派昭雎到秦国去游说,让秦国重用张仪。昭雎还没有到秦国,秦惠王就死了,秦武王驱逐了张仪,楚怀王也因此拘捕了昭雎以讨好齐国。桓藏替昭雎对楚怀王说:“秦、韩、魏三国的联合没有成功,这是出于张仪得势予秦惠王并且和昭雎关系密切。如今惠王死了,武王即位,张仪被驱逐,公孙郝、甘茂显贵起来。甘茂和魏国关系密切,公孙郝和韩国关系密切。这两个人原本就和昭雎关系不好,所以一定主张秦国联合韩国、魏国。当年,韩国、魏国重视张仪,是因为张仪掌握秦国的实权,并且昭雎又依靠楚国的力量推崇他。如今张仪在秦国遭难而昭雎在楚国被拘捕,如果韩国、魏国想要得到泰国的支持,它们一定要亲近甘茂和公孙郝。这两个人也将拉拢韩国、魏国轻视张仪进攻楚国,那么方城一定危险了。大王不如恢复昭雎的地位,而使张仪在韩国、魏国得到重用:张仪依靠楚国的势力,倚仗魏国的重用,而跟秦国争斗。如果魏国不与秦国联合,韩国也不会顺从泰国,那么方城就没有祸患了。”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