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存孝病挟高思继
存孝病挟高思继
却说李嗣源败了一阵,得薛阿檀引兵救援,退入城中,坚闭不出。高思继日夕在城外搦战,存孝病不能起,晋王亲自煎药,遣康君利、李存信二人,送至存孝帐内。晋王吩咐二人,若存孝有问,只说不曾对敌,若说高思继是好汉,必然怒激存孝,其病难好,二人领命去了。
当日,康君利对存信道:“这老汉用人不当,一般皆是太保,偏他爱牧羊子。不如先对存孝说,思继好汉,先气死了这贼。”存信曰:“此言正合吾意,即可行之。”却说存孝染病在床,人报康君利、李存信二人来探病症,存孝遣人迎接二人入见。存孝以被蒙头而卧。君利曰:“汝病若何?”存孝曰:“心中呕气,药不能用。”君利曰:“适来老父遣吾二人径送药来,服此即愈。”存孝曰:“吾染病许久,不知五侯之兵,曾与交战否?”康君利曰:“自汝染病之后,新来一将,姓高名思继,是赫连铎部下,使一面防牌,背插飞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无有不中,右手使一条浑铁枪,有万夫不当之勇,被他杀败七十二阵,今日老父引领五百家将,十二太保出阵,又被杀败大半。看来世上英雄,只有此人,兄弟虽然人称好汉,亦不及此人矣!”
存孝听罢,大叫曰:“苦哉!气杀我也,誓杀此贼,以彰吾志。”原来存孝激怒,浑身是汗,遍体生津,卸甲风出了这一身冷汗,其病即愈。遂叫备过五名马来,乃披甲上马,诸将见者,无不骇然。存孝引数百骑出城,来望高思继兵,已布成阵势,思继自立子门下,扬鞭大骂。存孝从群骑后突然而出,曰:“高思继匹夫!见勇南公否?”五侯兵看见尽皆惊骇。思继大怒,挺枪直取存孝。存孝挺毕燕檛来迎,二人战上十余合,存孝逼开枪,大喝一声,正是:战马宝鞍空退出,滴溜拿过马鞍来。
径进宾州城去。五侯人马,各自惊慌,逃回本镇。
存孝将思继放于马下,众将一齐向前捆缚,来见晋王。晋王喝令斩之,存孝告曰:“父王赦之,留与儿部下听用。”晋王从之。思继泣曰:“纵大王不杀,吾亦不用这性命矣!”存孝曰:“汝不愿跟吾,告父王放你若何?”思继曰:“果肯放回,你是有仁有义的好汉,吾到山东,誓不与人相持矣!”存孝曰:“何为如此?”思继曰:“我在死里复生了一遭,这一去,苦身三顷地,付手一张犁,改恶而从善矣。”存孝曰:“只今便放你去。”随即放起,与了衣服,赐之酒肉,临行又赠鞍马,差人直送出城。思继拜谢,往山东而去。逸狂有诗一绝,赞云:英雄自古惜英雄,义释高郎此日中,从是一犁归去后,短蓑春雨夕阳风。
却说李晋王,见五侯人马退去,内外无事,回入后宫,欣欣然而有喜色。刘妃进曰:“妾每见大王,常时眉头不展,脸带忧容,以国家为虑,何今日如此喜也?”晋王曰:“五侯倚着高思继雄势,逼临城下,累败吾兵。今日存孝带病挟了高思继,退了五侯人马,如何不喜?”刘妃曰:“此人累有大功,先灭黄巢,恢复唐室天下,吾等富贵,实赖此人也。古人以德报德,大王何不将沁州封他镇守,使其快乐,岂不为美!”晋王曰:“汝见甚明,吾正欲如此!”遂使人唤存孝来。晋王曰:“汝自随我数年,苦争血战,日夜不得休息,吾受富贵,皆赖汝恢复之力。今天下略定,合宜封爵,以报汝功。沁州富饶之地,鱼米之乡,封汝去镇守,独霸为王,受享富贵何如?”存孝曰:“儿有甚功劳,敢当此职?又抛离膝下。”晋王曰:“汝勿辞,可领人马二万,副将六员,即日上任供职,勿使有失。”存孝顿首拜谢,便领人马,径上沁州,赴任去讫。
却说晋王部下众将中,只有康君利、李存信二人,不服存孝,常有谗谮之意。当日,见晋王封出沁州,心甚忌妒。君利遂与存信商议曰:“父王待人,何有轻重,把这牧羊子爱如金宝,言他在宾州不得自在,今封在沁州,受其富贵。吾等亦有汗马之劳,何待人如草芥也。”存信曰:“存孝出外,正好行事,吾思一计,使存孝死无葬身之地!”君利便问:“计将安出?”存信附耳低言数句,只消如此如此。君利曰:“此计甚妙,可急行之!”商议已定。
次日,二人入见晋王,告曰:“儿等久困,不习武事,身体疲倦,欲去打围一遭,请父王尊旨。”晋王许之,二人即上马,持弓搭箭,出了宾州,径投沁州而来。早有小校报知存孝。
存孝降阶而接,三人相见叙诉兄弟之情。存孝设席,酒至半酣,存孝曰:“有劳下顾,何事见教?”君利曰:“专为吾弟一事,特来报知。自汝到沁州之后,老父终日耽乐酒色,不理政事,有大将呼延谏阻,老父大怒杀之。称言五百家将,十三太保,只有一个亲儿子,余都是义子,叫众人都出了姓,原姓赵今还姓赵。吾弟却不姓李,原名安景思,可竖起安景思的旗号,以别骨肉亲疏。”存孝大惊曰:“吾父真老悖耳!岂有此理?吾宁就死,不敢出姓。”存信曰:“既不出姓,老父令剑在此,若不出姓,叫我二人斩汝首级,去见父王。”康君利曰:“兄长相随数年,尚不知老父性如烈火,既有令剑,即可改之!”
未知存孝肯从否?且听下回分解。
卓吾子评:
高思继连败晋兵七十二阵,而李存孝扶病缚归,一如探囊,且又释之,毋乃惜其英雄耶?晋王报功,封存孝食禄于沁州,恐不免康君利、李存信妒功爵之忌耳!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三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子不语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