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 勾龙退围灭九黎
勾龙退围灭九黎
却说九太子回营,大太子与勾龙曰:“今日某于阵后观战,见九黎兄弟刀法纯熟,勇猛过人,若以力敌,终有一损。先生有何妙策,须计胜之方美。”勾龙曰:“太子放心!某亦观其动静矣,力敌决不能胜。某用一退围计必然胜之。”太子曰:“何为退围计?”勾龙曰:“太子昆玉二次大战,皆是比对而敌,所以未得获胜。明日,彼必料我亦只用力敌,彼又齐出混战。明日请五位太子出敌,却教四个副将假装四位太子立于阵后,使彼不疑。彼见太子九人齐出也,必九黎兄弟皆来迎敌。我军擂鼓呐喊,先杀过去,彼定忿怒杀来。太子昆玉可略战数合,佯败而走。见我败走,彼必力追。四位太子分左右埋伏于林木茂深之处,候九黎赶过,即放起号炮,四太子于林中左右杀出,断其归路;五太子又番身杀回,将彼围于垓心,则九黎可擒矣。”九太子听勾龙言退围计,各踊跃大喜,皆去准备。
次日平明,四个假太子立于阵后,五太子立于阵前,三军擂鼓呐喊索战。九黎兄弟披挂出马,大太子曰:“我祖父有何亏汝兄弟,却不守本土,混并诸侯,苦害生灵。今日擒住,汝莫后悔!”长黎曰:“自盘古三皇以来,为君为臣非是一姓,都轮流换做。今汝父祖无德,应该让我兄弟。却不早早将天下双手贡献上,致我兄弟忿怒,起兵来取。汝若晓事,免得交锋!”太子曰:“汝兄弟若要为天子,今日一战,便分君臣。”两家各排开阵势,各展手中兵刃,一十八人交马混战。那四个假太子如何敌得四黎,败阵先逃。五太子看见,亦隔开五黎兵刃,佯败而走。三军大乱,弃甲抛戈,丢下粮草车仗,塞满道路。九黎怎知是计,招动人马,忿怒赶来。五太子见九黎中计,且战且走。过了埋伏之处,心中暗喜。九黎传令三军,速迂过林,若捉得一太子者,赏黄金千两。三军得令,只顾赶来。言犹未了,忽听得一声炮响,林左二太子杀出,林右二太子杀出,前面五太子整兵杀回,将黎兵冲作两三截。九黎大惊,兄弟合聚一处,杀回原路而逃。林中四太子用绊马索早绊倒黎氏兄弟五人,乃是四文、五廉、六武、七破、八辅,走去长贪、次巨、三禄、九弼。此一阵杀得九黎之兵十丧八九,尸横遍野,血流成渠。走脱一似丧家之狗,得命如同漏网之鱼。
且说五黎被勾龙捉住,左右抑见太子,数其罪而新之,传首号令天下。
勾龙曰:“今九黎已诛其五人,其四人心胆俱裂。必须星夜兼程赶至蜀中,以绝其根。不然,但恐萌芽复发。”九太子猛醒曰:“先生不言,吾几忘之。”忙传号令起兵,连夜追赶。
却说四黎不顾三军,只顾逃回。相随者止二三百人。忽小卒来报说:“五黎被绊马索绊倒,今皆斩首号今天下。”四黎闻报,下马相抱大哭。哭声未绝,小卒又报说:“有九太子之兵追至矣。”长黎大惊曰:“兄弟等已死五人,况连日奔走,人马困乏,如何抵敌?不如自缚投降,以免一死。”九黎弼曰:“兄长是何言也?吾兄弟九人,同心竭力,以图大事。事既不成,有死无生,岂可屈膝降人哉!彼兵追至,小弟断后,一边杀,一边走。若有危急,兄速回国起兵,代我报仇。”黎贪曰:“弟宜谨慎,倘逢敌兵,不可恋战,只可脱身为上!”四人大哭而别。黎弼单人独马,怒目横刀立于路口。却说太子领兵正迫之际,前军飞报太子,言黎弼独马阻路。勾龙曰:“彼兵败将亡,纵有一人之勇,又何足惧?”即传令弓弩手四面射之。黎弼见四面矢来如雨纷纷,以刀拨之,身带重伤,尚自怒目扬眉,手下放刀,至死而身不倒。其马被弼两腿夹住,不能走脱,亦被箭射死。后人看到此处,叹其骁勇,作诗吊之云:
横刀立马殿狼犇,蝟矢孤身野战昏。
明月似怜堆恨处,宵风宿草隐英魂。
却说长黎贪、次黎巨、三黎禄得九黎弼单人独马阻住后军,才得走回本国,将城门紧闭,分付兵卒用心把守。有小军后走回者,报说九大王被乱箭射死,三黎闻报,放声大哭曰:“吾兄弟九人横行天下五十余年,不想今日遭勾龙诈谋,损去找弟六人。此冤不共戴天!”言未讫,哭未止,小卒忙来报曰:“禀上大王!今有勾龙同九太子领十万大兵杀至蜀境,只差百里之遥,望大王速作定守!”三黎闻报大惊曰:“今日之危何以解之?”黎禄曰:“事到如此,彼我乃生死之仇,决无降理。我欲降之,彼亦不容。今城中尚有可支一年之粮,三万之兵,二兄领二万兵守城,我领一万兵出战,胜则二兄杀出相助,败则坚闭勿出。久则有变,思计破之,何必自相惊疑乎!”黎贪曰:“贤弟之言虽是,但我等势穷力尽,军心离散,纵有兵三万,不肯舍死出阵,不如投降,免死亦未可知。”黎禄曰:“二兄为六弟遭害,倘不准降,悔之何及?不如战死沙场,还得留名千古,待弟战之不胜,再降未迟。”二兄见阻黎禄不住,只得点人马一万与之出战。黎禄披挂绰枪上马,大开城门,别二兄杀出。高阳兵看见,报入中军。九太子拜各领兵来迎。两阵对完,黎禄出马,正是仇人相见,心头火起,面目通红,更不打话,手拈长枪望大太子辂明便刺,太子大怒,举枪交还。南边金鼓震天,三军呐喊助威。约战六十回合不分胜负。八太子见兄赢不得黎禄,各持兵刃,八面杀进。黎禄如何抵当!左冲右撞,不能得出。城内兵少,不敢出救。平明围至黄昏,外无救兵,料不能出重围,气方已尽,大呼曰:“吾围在此,不怕死者向前。”八方兵卒见其勇猛,俱不敢近其身。只将矢石望中央攻之。黎禄遮隔不及,大叫一声,遂自刎而死。众兵向前斩其首级回报。勾龙令持去城下招降。黎贪、黎巨在城上看见黎禄首级,又听得城外三军叫降之声不绝,二人见光景如此,如万刃剜心,仰天大恸曰:“兄弟九人已丧其七,我二人更有何面目出降、立于天地间乎?”即先尽杀家属,二人自刎而亡。百姓大开城门,香花灯烛迎接九太子入城至公堂坐定。百姓奏说黎贪、黎巨自刎而死,太子即出榜安民,尽将黎氏仓库分赏人民,百姓大喜。
太子起马回朝,百姓遮道而送。正是:喜孜孜鞭敲金镫响,笑盈盈齐唱凯歌还。
后人叹勾龙善谋,有诗为证:
屡压红尘白羽挥,阵前饮血凯歌归。
九黎妄起奸谋意,徒费泉京几处悲。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谱录
- 茶经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