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回 周兰谏霸王出师
周兰谏霸王出师
大汉五年八月日,汉王大兵出成皋,韩信为大元帅,遂统领诸将进发。一路孔熙、陈贺二先锋,秋毫不犯,所到郡县,望风归服,二将着令照旧管理,地方百里,簟食壶浆,以迎王师,大兵不觉早到九里山,相连数百里,各立营寨。孔熙、陈贺就朝见汉王,且说:“赖大王威德,一路不动声色,郡县望风归降。”王赏劳二将,就令左右安两营,守护大营。命萧何催攒粮储,以给军需。又差两起细作,探听彭城消息,有信急早来报,好作准备。
不说汉王屯兵于此。早有彭城细作,打听汉王屯兵于沛郡,星夜报与霸玉。霸王望西指而大骂曰:“吾不杀此胯夫,誓不班师!”便要吩咐三军,克日就起兵。季布、周兰谏曰:“不可!韩信伪计多端,陛下若动怒,才一起兵,必中奸计。”霸王曰:“朕纵横天下,未尝受一日之辱,若按兵不动,使诸侯闻之,岂不取笑?”急欲传旨起兵。周兰复又谏曰:“汉兵势重,又兼韩信诡计甚多,陛下不可轻敌。以臣愚见,只可深沟高垒,勿与之战,发檄文调各处诸侯前来救应,仍差人过江借会稽各郡县粮米以为军需,与彼相持日久,彼军决定疲乏,供给不便,那时陛下以逸代劳,鼓兵而西,一战可胜,使韩信无以用其谋,张良无以算其策,汉兵四散奔溃,楚兵相袭于后,荣阳、成皋,随手可得也。若陛下不依臣言,空壁而作,寡不可以敌众,倘战有不胜,陛下将何以适从乎?”霸王沉吟不决,遂回宫见虞姬。姬曰:“连日闻汉兵将近,陛下何以御之?”霸王将周兰之言,诉说一遍。姬曰:“周兰之言,极为有理。如陛下从其谋,社稷可保无事,不然恐难取胜,彭城亦不可守。陛下当思之!”霸王曰:“明日当与群臣计议。”
次日,霸王会群臣复议之曰:“周兰劝朕勿与汉战,此议何如?”李左车曰:“陛下如不亲往,汉兵知楚怯也,决进攻彭城。彭城倘不能守,陛下将何往乎?为今之计,陛下统兵急与之战,如胜,则汉必走矣,如不胜,归守彭城以为根本,调“取各处人马救授,亦可接次而来,又兼汉兵久住自疲,我兵乘其敝而攻之,汉兵决败。陛下舍此必胜之策,而欲从群臣守株之计,不亦误乎?”汉王曰:“左车之言,正合吾意!”遂传令起兵,急往沛郡进发。方出城,忽大风骤起,将中军宝纛旗折为两断,三军尽吃一惊。霸王所乘乌骓马,行至玉楼桥下,大嘶数声。周兰、项伯见霸王此行,各相议曰:“大旗被折,龙马长嘶,此非吉兆,何不扣马以止前进?”又着虞子期于后车急奏虞后,劝止进兵。
且说霸王,到十里西关,只见周兰、项伯大小文武众臣,俱在驻节亭,请霸王暂且少憩。众臣时膝近前启奏曰:“陛下方出城,大旗折倒,龙马长嘶,此行兵之所忌也。不若旋师,少待数日,再差人打听汉兵消息,看缓急如何,然后进兵不迟。”霸王曰:“纣以甲子而亡,武王以甲子而兴,何验于彼,而不验于此?大抵风折旌,马长嘶,亦偶然耳!岂可大兵既出,内外皆知,复又回师,反致百姓猜疑。倘汉之细作知之,使传闻于彼,决笑朕之怯也!”随起身挥动人马,方欲前进,左右来报:“虞娘娘差人上书。”项王笑曰:“御妻差人上甚书?有何话说?”拆书观看,乃虞后亲笔车中所就也。其书曰:
文王听后妃之谏而成圣,大禹读涂山之箴而兴夏,自古帝王未有不从谏而成治也。妾本妇人,无远大见,比闻汉将韩信,诡计百出。须当预为防备。周兰等之言,字字有意,实为效忠,陛下不可不听。况今日之行,大风折旗,乌骓长嘶,此上天示警,陛下尤当退省,岂可谓寻常之兆而忽之耶?
霸王观书,方有趑趄之意,忽李左车急趋近前曰:“适有臣家人过沛郡,亲见汉王领一枝兵回成皋,信亦有回兵之意。臣料汉兵太多,军粮不敷,恐陛下大兵一临,决难支持。兵法有云:兵多将累,况无粮乎?陛下若乘彼三军无粮而征之,不战自乱,必克胜矣。”霸王闻左车之言,遂决意西向,无复留恋。又见前部人马已行五十里之外,难于挽回,长驱前进,再无有敢拦阻者。
不日早到沛郡,离城五十里安营毕,差人打听汉王在否?韩信消息如何?去人不多时,回奏汉王大营在城外六十里栖凤坡,终日高歌饮酒,各处人马相连结营,络绎不绝。韩信大营在九里山之东,操练人马,亦无回兵之意。城中四门不闭,随人往来。霸王闻说,急召李左车,连呼数次,不知所往。左右来报,昨晚李左车领从人并带来行装,径自逃走,不知去向。霸王大怒曰:“左车实韩信所使,诈来投降,以观朕之虚实!”召项伯责之曰:“汝不审左车来历,误举于朕前,以为可用,朕一时不察,信其巧言而听用,误吾大事者,皆汝之罪也!”伯曰:“臣听左车素有声名,因见投降,遂举用于王前,误中奸计,实臣之罪。”霸王怒气不息。周兰等劝谏曰:“项司马这是忠心为国,一时未审奸计,轻于举用。今既大兵到此,且理论出战应敌之策,不心追悔前事。”霸王从其言,遂黜免项伯,乃重赏周兰等。当日回帐见虞姬备说:“李左车投降,诱我到此,悔不听御妻之言!”虞姬曰:“妾言不足借,惟望陛下奋力出战,恢复鸿基,奖率诸将,同心协力,早奏凯歌,其他不必较也。”霸王曰:“御妻之言,正合我意。”
次日,升帐召诸将曰:“尔等从吾数百战,未尝败北,今日汉兵势重,不应轻敌,须要倍加用心。钟离昧领兵三万在左哨驻扎,季布领兵三万右哨驻扎,桓楚为前部,虞子期为后应,诸将随朕出战。若彼败,可速追,若彼胜,四面救授,务要仔细提防,各相保守。料一月之间,汉兵粮尽,自然走矣。”诸将拜伏曰:“陛下神算,非臣等所及也。”
不说楚兵安营于沛城之东。且说韩信调度诸军,各有方向,随处各有隐伏,兵多而有纪律,将分而有定守,变化不常,随机运用,十分严厉,专等楚兵到来。只见小校报入中军,左车回汉营,韩信急请相见,备说诈降入楚,尽知霸王虚实。信曰:“若非先生此行,项王不来,吾兵岂可久居?倘各处救兵再到,急难取胜。今幸项王到此,但不知何以使彼深入重地,以中吾计?先生有方略,愿听金玉,以剖群疑。”李左车曰:“元帅想有妙策,故此下问。臣有一言,不知合否?”韩信遂拱手听左车之言。未知有何议论?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周书
- 北史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园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