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回 张良会诸侯伐楚
张良会诸侯伐楚
却说张良领汉王符檄,先到齐国,传报与韩信。信即请良入内,相见毕,复还至便殿,与良各叙宾主之礼。良曰:“今非昔比,元帅为一国之主,坐镇七十余城,岂可分宾主而行?”韩信笑曰:“信非先生,何以至此?况先生当宾师之位,信当以师礼事之可也,岂敢以王爵相尚哉?”张良遂将汉王符檄与信开读,信谢恩毕,筵宴款待张良。良曰:“目今霸王势孤力弱,主上已悔鸿沟之约,与楚兵烧绝粮道,项王逃回彭城,命良分地以给元帅。元帅当急早会兵破楚,以定干戈。元帅亦得坐享王封,收万世之功,立子孙之业,图庙廊为开国元勋,岂不美哉?若楚兵未定,元帅亦不得自安,虽居齐地,而悬于二王之间,终无定止。想高明必有灼见。”信曰:“前日广武会兵,楚将破矣,主上乃欲太公还国,遂与楚讲和,两分天下,使信等未有分地,因此郁郁不乐。今闻先生之言,实切心肺。指日就起兵,务要灭楚,以成一统之业,使主上坐中国,抚四夷,登大宝而朝诸侯,乃信之素志,非徒为口说也。”张良起谢曰:“元帅若有此心,乃社稷之福也。元帅正当乘此时急早起兵,与汉王约会伐楚。良亦辞元帅往英布、彭越二处调兵,以助元帅。”信喜曰:“信目今就起兵前赴成皋,料先生回,信操练人马已完备矣。”
张良辞韩信到淮南见英布,布接良入内相见,甚喜。良将汉王符檄开读,加封英布为淮南王,自九江迤南一带,皆属英布收管。布向西行君臣之礼,谢恩毕,款待张良。良曰:“将军裂土为王,人臣之位极矣。但项王未灭,将军之心,终有未安。盖项王实将军仇人,仇人尚在,此位能保其无虞乎?即今韩元帅大兵已赴成皋,将军当急领三军协助,早奏功绩,将军得以同享富贵,真烈丈夫之所为也。”英布大喜,就领命点押人马起身,前赴成皋去讫。
张良同从人赴大梁来见彭越,一日到大梁,彭越与客饮酒,闻张良至,急整衣出迎,请入见礼毕。张良将王檄文并封梁王诏书付彭越,越接书,命左右设香案开读。诏曰:
分茅胙土,所以为建国之典;锡予蕃庶,用以报康侯之功。尔魏相国彭越,屡挠楚后,绝其粮道,不避矢石,为汉立功,久在粱地,未有分土。兹封尔为大梁王,凡五十郡城,皆尔统理,尊以王爵,隆以厚禄,子孙世荫,万年永怀。尔其益励初心,勿违所命!
彭越读罢诏书,叩首谢恩,心下十分欢悦,遂分付设筵宴款待张良。良曰:“将军屡建大功,主上久未酬报,欲差他人赍诏,恐未的确,特差某亲来封拜,就命将军急早整点本部人马,前赴成皋会齐,一同韩元帅破楚,不可迟误,某亦不敢久住,就欲辞回。”彭越再三苦留,少住数日。张良因出城,信步观看大梁风景,锁天之中区,控地之四鄙,冈阜综绕,龙盘虎伏,浊河限其北,清洛贯其内,提封万井,都会四达,为九州之咽喉,实中夏之阃域,六街三市,人烟辐辏。张良游玩不尽,因叹项王不都咸阳,而都彭城,不守大梁而守徐州,不取敖仓之粟而使楚军乏粮,此天下之所以失也!张良住数日,辞彭越回成皋不题。
却说韩信接檄文传报各郡县,即择日起兵赴成皋。有蒯彻一向佯狂在外,通不来见韩信,适闻信将起兵赴成皋,遂急趋到府前,令左右通报与韩信,信即召入相见。信曰:“先生久不相见,因前日不听教言,遂尔见绝。今复来见,必有高论。”彻曰:“某受足下知遇之恩,不忍足下蹈无涯之祸,以此不避愧赧,复来相见,想足下亦不见责。”信曰:“何为无涯之祸?”彻曰:“足下驻兵于此,汉王被楚围困固陵,累次召取,乃抗拒不行救援,因无法驱使,不得已遣张良赍檄文,加封足下为三齐王,就以分地与之,此乃利以陷之,使足下自为战也,非为足下有功之甚,而加以不次之赏,实欲足下破楚以图天下。吾知天下平,岂容足下高拱王位,宴然以享太平之乐乎?必追思足下累次抗挟之仇,又恐足下复起图王之志,决设计以害足下,除心腹之患,而为子孙无疆之谋也。不若今日乘项王困敝之时,足下独占齐境,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以永保无事。若仍前不听臣言,破楚之后,必然遭无辜之祸。足下当熟思之!”信曰:“张良亲来召,面许起兵去破楚矣,若今不往,一则抗违君命,二则食言卖友,三则受恩负德,纵得齐国,天下诸侯非议,他日何面目以见汉王乎?先生之言,虽为明誓,而信之心实不忍背汉也。”彻曰:“足下不听臣言,他日被害之时,尚有后悔也。”韩信拂袖而入,遂令人将蒯彻扶出。蒯彻复佯狂如病,行走市上,因而作歌以叹之。歌曰:
隆准遭困兮公罔救,加以厚封兮乃出师;楚若存兮公势重,羽若亡兮公必夷!李斯东门兮思黄犬,郦生被烹兮念酒卮,临危思安兮悔已晚,遇难始悔兮意已迟。何如据齐土,登高而视卑,成败可立见,渔人收两持,功成一翻手,何乃不自为,舍此万世业,冒彼汤火危?吾言本金石,奈何不三思?佯狂以自废,恐为涅所缁。我歌君且听!不听吾何之?放荡南海上,远害全须眉。
蒯彻行歌于市,左右有闻之者,传报与韩信,信笑曰:“不过前日所常谈也,又何听焉?”遂发号起兵,不日到成皋,朝见汉王,复又谢加封分地之恩,随安营操练人马,仍挂元帅印不题。
却说张良辞彭越起身之时,又再三嘱之曰:“将军可速起兵,一同韩元帅破楚,不可有误也!”彭越慨然应允。良遂回成皋见汉王,备道前事,王曰:“若非先生此行,三将恐难宾服。”良曰:“非臣之力,乃大王威德所及,彼自顺从也。”张良又闻韩信已到十余日,大喜。不旬日内,英布、彭越前后亦陆续俱到,朝见谢恩毕,汉王用好言抚恤,着令随处各安下营寨,总听韩元帅节制。此时各处诸侯,亦依期前来约会,自成皋、荥阳一路相连数百里,皆是汉兵。韩信查点燕王兵十五万,英布兵五万,两魏兵二十万,萧何兵十五万,臧荼兵三万,韩王兵三万,洛阳兵五万,三秦兵六万,汉王原领大兵二十万,韩信原统齐兵十五万,总会兵一百万有余;诸名将如英布、彭越、樊哙、周勃、王陵等八百余员;左右辅弼大臣并各谋士,五十余员。韩信总攒各路诸侯并文武将士及大小三军,造成文册一本,启奏汉王。王见此数目,心下甚喜,遂命萧何、陈平、夏侯婴将敖仓之粟,及三秦所运粮米,给散与三军支用。其中有随营病故阵亡者,给与赏赐棺木埋葬,仍许子孙胜荫受赏。三军蒙其恩泽,莫不欢欣踊跃。
汉王整点大军已毕,召韩信计议曰:“即今人马俱已齐备,元帅有何方略?”韩信曰:“人马虽整,尚未分派,诸将部领,各占方向,臣须照诸将项下,该领多少人马,占定何处方向,作何应敌,一一调遣停当,那时可请主上车驾启行。”王曰:“还是着人下书,诱项王亲来,以逸代劳,可获全胜。”信曰:“项王屡次远来,粮馈不便,以致取败,今闻诸侯大兵在此,岂亲自来?不若主上亲往,离彭城五里外安营,诱项王提兵前来,臣将所操练过人马,布成阵势,使项王此来,无复再往之理。”王闻信言大喜。韩信遂领诸将并大小三军,听候征进。未知如何布阵?且看下回分解。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历代兵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冰鉴
- 幽梦影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