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豸部·卷五
○蜘蛛
焦赣《易林·未济之蛊》曰:蜘蛛作网,以司行旅;青蝇嚵啖,以求膏腴。
又《纠戤遁》曰:蜘蛛南北,巡行网罟。杜季利兵,伤我心膂。
《毛诗·豳·七月·东山》曰:蟏蛸在户。(蟏蛸,长踦也。)
《诗义疏》曰:一名长脚。荆州河内谓之喜子,云此虫来着,当有亲客至。亦如蜘蛛,为网罗居之。
《诗义问》曰:蟏蛸,长足蜘蛛也。
刘芳《毛诗义筌》曰:蟏蛸,长〈虫奇〉,音崎岖之崎。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
《尔雅》曰:次蠹,(音秋)。蜘蛛。蜘蛛,蛛蝥。(音矛。)土蜘蛛,(在地中布网。)草蜘蛛。(络幕草间。)蟏蛸,长踦。"(音崎。小蜘蛛长脚者,俗呼为喜子。)
张揖《广雅》曰:鼄蝥,罔工,蠾〈虫臾〉,毒蜍也。
《魏志》曰:馆陶令诸葛原迁新兴太守,管辂往祖饯之,宾客并会。原自起,取燕卵、蜂巢、蜘蛛着器中,使射复。卦成,辂曰:"第三物觳觫长足,吐丝成罗,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举坐惊喜。
《抱朴子》曰:太昊师蜘蛛而结网。
又曰:或以赤班蜘蛛及七种水鸟,以合冯夷水仙丸服之,亦可以居死晷。又以途足下,则可以步行水上也。
《符子》曰:晋公子重耳奔齐,与五臣而游乎大泽掷晷。见蜘蛛布其网,曳其网而执豸以食之。公子重耳观之,顾谓其臣咎犯曰:"杆虫也,智植怠者矣,而犹役其智,曳其网而执豸以食之。况乎人之有智,而不能廓垂天之网,布络地之网,以供方丈之御,是曾不如蜘蛛掷昵,孰可谓之人乎?"咎犯曰:"公子慎勿言也,终行之,则有邦有嗣矣。"
《金楼子》曰:衬搡龚舍,初随楚王朝宿未央宫,见蜘蛛焉。有赤蜘蛛大如栗,四面萦罗网,有虫触之而罥者,退而不能得出焉。舍乃叹曰:"吾生亦如是耳。仕宦者,人之网罗也,岂可淹岁?"於是挂冠而退。时人笑之,谓舍为蜘蛛之隐。
扬雄《方言》曰:蜘蛛,朱蝥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蛛蝥,(匠箔东呼蝃蝥,音掇。)自关而东赵魏之郊之谓掷戛蛛,或谓之蠋蝓。(烛臾两音。)嘱蝓者,朱儒语之转。北燕朝鲜洌死戤间谓之毒蛇。(齐人又呼为杜公,亦言网公,音毒。)
束晳《发蒙记》曰:蝇生积灰,蜂出蜘蛛,腐木为萤火,蛴螬出朽刍。
皇甫谧《帝王世纪》曰:汤出,见罗者。汤下车,命解其三面而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昔蛛蝥作网,今人学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郭璞《洞林》曰:流移道路,诸人并欲令郭璞射复,人人自持五月五日蜘蛛诸。物悉验,遂不复射。
《淮南万毕术》曰:蜘蛛途布而雨自晞。取蜘蛛置瓮中,食以膏,百日,煞以途布,而雨不能濡也。
又曰:取蜘蛛与水狗及猪肪置瓮中,密以新缣,仍悬室。后百日视之,蜘蛛肥,杀之,以途足,涉水不没矣。又一法:取蜘蛛二七枚内瓮中,合肪百日,以途足,得行水上,故曰:"蜘蛛途足,不用桥梁。"
王充《论衡》曰:观夫蜘蛛之丝,以网飞虫也,人之用诈安过之?
郭义恭《广志》曰:草蜘蛛在草上,色青;土蜘蛛在地上,春行草间,索索履地。
《西京杂记》曰:樊哙问陆贾曰:"古帝王人君皆云受命於天,云有瑞应。岂然乎?"贾曰:"有之,夫目瞤得酒食,火花得钱财。乾鹊噪,行人至;蜘蛛集,百事喜。小故犹徵,大亦宜然。故目瞤则咒之,乾鹊噪则喂之,蜘蛛集则放之。况天下之大宝,人君重位,非天命何以得之?"
刘敬叔《异苑》曰:陈郡殷家养子名琅,与一婢结好。经年,婢死,后犹往来不绝。后夕见大蜘蛛,形如斗盘,缘床就琅,便宴尔怡悦。母取而杀之,琅性理遂僻。
刘义庆《幽明录》曰:某郡张甲者,与司徒蔡谟有亲,侨住谟家。暂行数宿,过期不反。谟昼眠梦甲云:"暂行忽暴病,患心腹病痛,胀满不得吐下,某时死。"主人殡殓,谟悲涕相对。又云:"我病名乾霍乱,自可治之,但人莫知其药,故令死耳。"谟曰:"何以治之?"甲曰:"取蜘蛛生断去脚,吞之则愈。"谟觉,使人往甲行所验之,果死。问主人病时日,皆与梦符。后有乾霍乱者,试用辄差。
《广五行记》曰:蜘蛛集於军中及人家,有喜事。
《梦书》曰:蜘蛛为大腹,其性然也。梦见蜘蛛,忧怀任妇人也。
葛洪《治疟方》曰:取蜘蛛一枚着饭中,吞即愈。
成公绥《蜘蛛赋》曰:独高悬以浮处,遂设网於四隅。南连大庑,北接华堂。左凭广厦,右依高廊。吐丝属绪,目引结纲。纤罗络漠,绮错交张。云举雾缀,以待无方。
张望《蜘蛛赋》曰:余啸咏蓬庐,傲步丘园,览蜘蛛之为虫焉,乘虚运巧,构不假物,欲足性命,萧然靖逸,良可玩也。伊蜘蛛之为虫,纵微性乎天壤。禀妙造于化灵,忽无碍而无想。吐自然之纤绪,先皇羲而结网。凭轻虏馛隐显,应大明之幽朗。
○缢女
《尔雅》蜆,缢女也。(孙炎曰:小黑虫,赤头,三辅谓之缢女。此虫多,民多缢死。郭璞症曰:喜自经死,故曰缢女。)
《异苑》曰:缢女,虫也,一孟见,长寸许,头赤身黑,恒吐丝自悬。昔齐东郭姜既乱崔杼之室,庆封杀其二子,姜亦自经。俗传此妇骸化而为虫,故以缢女为名。
○马蚿(音贤)
《尔雅》:蛝,(音闲。)马践(仕板切。)也。(郭璞注曰:马蠲蚐也。俗呼马〈虫逐〉,蚐音均。)
张揖《广雅》曰:蛆(子鱼切。)蟝,(强鱼切。)马〈虫逐〉。(音逐。)马〈虫逐〉,马蚿也。
《宋书》曰:王素声誉甚高。山中有蚿,其声清长,听之使人不厌,而其形甚丑。素乃为《蚿赋》以自况。
《鲁仲猎萦》曰:谚云:百足虫,三断不蹶者,持之者众。
《文子》曰:善用人者,若蚿之足,众不相害。(《淮南子》同。)
《庄子》曰:夔怜蚿,蚿怜蛇。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士今切。)踔(敕卓切。)而行,子无如矣。今子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露。今予动吾天机,不知所以然。"(司马彪曰:北燕谓蚿为且渠也。)
《淮南子》曰:季夏,草为蚈。(草得阴而死,极阴中反阳,故化为蚈。蚈,马蠸也。蠸音权。)
又曰:良将之卒,若虎之牙,若兕之角,若鸟之羽,若蚈(音牵。)之足。(蚈,马蠸也。)
又曰:蚈足众,走不及蛇。物固有小不如大也。
《明堂月令》曰:腐草为蠲。
扬雄《方言《曰:北燕,马蚿谓之蛆蟝。
张茂先《博物志》曰:马蚿,一名百足。中断则头尾各异行而去。
《本草经》曰:马陆,一名百足。
《吴氏本草经》曰:一名马轴。
○蝔
《淮南子》曰:蝔知将雨。(高绣曰:蝔,虫也,大如笔管,长三寸馀。蝔音皆。)
○竹虫
《淮南万毕术》曰:竹虫饮人,自言其诚。(竹虫三枚,竹黄十枚,治之。欲得人情,取药如大豆,烧酒中,饮之,不令醉。以问其事,必得其实也。)
○蓼虫
孔丛《蓼虫赋》曰:睹兹茂蓼,纷葩吐荣。爰有蠕虫,厥状似暝。群聚其间,食之以生。悟物托事,以况乎人。幼长斯蓼,莫知其辛。
○蛴螬
《毛诗·硕人》曰: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蝤蛴,蝎虫也。)
陆机《毛诗疏义》曰:蛴螬生粪中。
《尔雅》曰:蟦,(音汾。)蛴螬也。(郭璞症曰:在粪土中者。)蝤蛴,蝎。(在木中有也。今虽通名之为蝎,所在异也。)
《庄子》曰:乌足根为蛴螬。(司马彪曰:乌足,草名,生瞬颠。音齐曹也。)
《淮南万毕术》曰:委吵劣螬。(以秋冬获黍,置沟中,即生蛴螬也。)
王充《论衡》曰: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为蝉。
扬雄《方言》曰:蠀螬谓之蟦,(蜚翠。)自关而东谓之蝤蠀,(酋资两音。)或谓之卷属,(书卷。)或谓之蝖。(亦呼堂齐,或呼地蚕。宣斛两音。)梁益之间谓之蛒,(音格。)或谓之蝎,或谓之蛭(音质)蛒。秦晋之间或谓之蠹,或谓之天蝼。(案,《尔雅》云:,天蝼。谓蛞蝼耳。而《方言》以为蝎,未详其义也。)
《博物志》曰:蛴螬以背行,駃於用足也。
祖台之《志怪》曰:吴中书郎盛冲至孝。母王氏失明,冲暂行,敕婢食母。婢乃蒸蛴螬蒸食之,王氏甚以为美,而不知是何物。儿还,王氏语曰:"汝行,婢进吾一食,甚甘美,然非鱼非肉。汝试问之。"既而问婢,服食是蛴螬。冲抱母恸哭,母目霍然立开。
《本草经》曰:蛴螬,一名蟦齐,主治血痹。
○蝼蛄
《子然》曰:有一人身着练单衣袷直造席,捧手与子然语。子然问其姓名,即答云:"仆姓卢明宄,家在壈溪边,临水。"复经半牙晷,其作人掘田塍西沟边蚁蛭,忽见大坎沟中,蝼蛄将近斗许,而有数头极壮,一个弥大。子然至是始悟曰:"近日客卢钩,反音则蝼蛄也;家在壈溪,即西坎也。"悉灌以沸汤,自是遂绝。
《搜神记》曰:庐陵太守平原庞企,字子及。自说其乃祖非罪系狱时,有蝼蛄虫行其左右,谓曰:"尔有神,当活我。"因投饭与之,食尽复来,形稍大,数日形如豚。及当刑,蝼蛄夜掘壁为孔以出。故庞氏常祠蝼蛄。
葛洪《治箭钩在咽喉不出方》曰:用蝼蛄脑涂之,即出。
范汪《治不得小便方》曰:取蝼蛄大者二枚,断取体下,以一升水渍之,去皮饮之,须臾便通。
《本草经》曰:〈虫留〉蛄,一名天蝼,一名螜,产难出,刺在肉中,溃痈肿,下哽咽,解毒,愈恶疮。
陶弘景《本草经》曰:蝼蛄,味咸,寒。取自出者,其自腰以前甚涩,主止大小便。
○尺蠖
《周易·下系辞》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尔雅》曰:蠖,蚇蠖。(今蝍〈虫就〉也。)
《晏子春秋》曰:弦章谓景公曰:"尺蠖食黄即身黄,食苍即身苍。"
《说文》曰:尺蠖,曲信虫。(信音申。)
《方言》曰:蠀(音资。)〈虫就〉(子六切。)谓之尺蠖。(郭璞注曰:步屈也。)
曹子建《长歌行》曰:尺蠖知屈伸,体道识穷达。
傅休奕《潜通赋》曰:蠖屈体以求伸兮,龙阶木而升云。
鲍明远《尺蠖赋》曰:智哉尺蠖!观机而作。伸非向厚,诎非今薄。静值泉渟,机躁遇风惊。起轩躯而旷莽,伏累气而并形。冰炭弗触,韦刃靡迕。逢险蹙迹,值夷舒步。忌好退之见猜,哀必进之为蠹。每骧首以瞰途,常景行而翻路。故身不豫托,地无前期;从方而应,何虑何思?是以军算慕其权,国容拟蒲颁,高贤图之隐沦,智士以之藏见。笑蛇灵之久蛰,羞龙德之方战。
郭璞《尺蠖赞》曰:贵有可贱,贱有可珍。嗟兹尺蠖,体此屈伸。论配龙蛇,见叹圣人。
张协《七命》曰:鹪〈冥鸟〉飞而生风,尺蠖动而成响。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列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