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版本
现存《论衡》有八十五篇,与《后汉书·王充传》的说法吻合。 但王充在《自纪篇》中却说吾书百篇,吾书亦才出百,可能《论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晔写《后汉书》时仅可见到八十五篇了。王充死后,《论衡》 最初由蔡邕、王朗二人传世,以后辗转流传,篇目有所佚失是完全有可能的。
《论衡》见于著录较晚,《隋书·经籍志·杂家》著录《论衡》,二十九卷,《旧唐书·经籍志·杂家》著录《论衡》,三十卷。二者相差一卷,可能是从二十九卷中分出《自纪篇》单为一卷的缘故。自此以后,见于著录的《论衡》多为三十卷。《论衡》在宋代以前无定本。北宋庆历五年,进士杨文昌用当时流行的俗本二十七卷与史馆本三十卷对校,改正涂注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七字作序刊印,称为善本。百余年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会稽太守洪适又据杨刻本复加校订重刻。,这两种宋版《论衡》目前仅存残卷。
现在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宋本《论衡》,经元、明两代不断修补,是今存最早刊印的全本。另有《新刊王充论衡》十五卷本八册,是明朝初年坊间据宋乾道三年本刻印的,这两种刻本均未流行于世。流行较广的是明嘉靖十四年吴郡苏献可刻印的通津草堂本《论衡》。以后的版本很多,都是根据这个本子刻印的,只是有些刻本据宋本补足了缺页。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谷梁传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梁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