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正因为《论衡》一书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于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故遭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将它视为异书。
汉儒思想体系是董仲舒提出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由此生发出对其它一切事物的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天人感应的要旨就是天帝有意识的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万物;有意识地生下帝王来统治万民,并立下统治的秩序。
《论衡》共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称为奇书。公元189年蔡邕来到江东,看到《论衡》一书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江东回来以后,学问突有大进,猜想他可能得了奇书,便去寻找。果然在他帐间隐蔽处发现了《论衡》一书,便抢了几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嘱:此书只能你我共读,千万不要外传。友人读后亦称真乃奇书也。
历代对王充及其《论衡》的评价,见仁见智,褒贬不一,或毁誉参半。如谢夷吾称王充的天才,虽前世孟轲、孙卿,近汉扬雄、司马迁,不能过也。把王充抬得够高的了。抱朴子则认为,若所著文,时有小疵,犹邓林之枯枝,若沧海之流芥,未易贬也已。而蔡邕、王朗则视论衡为异书,不肯轻易示人。刘熙载对王充大加赞颂,说王充《论衡》独抒己见,思力绝人。
章太炎也盛称此书,谓其正虚妄,审向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擿,不避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孙人和则称赞其远知卓识,精深博雅,自汉以来,未之有也。张九如则认为《论衡》用客观的眼光,批评史事,鞭辟入里,实为中国有数之作品,惟嫌其中多琐碎处。
贬之者如高似孙则云而其文详,详则礼义莫能覈;而辞精莫能肃而括,几于芜且杂,不过是一本谈助之书。吕南公在《题王充后》则说:夫饰小辩以惊俗,充之二十万言既自不足多道,邕则以欲独传为过人之功,何谬如之?黄震则认为《论衡》凡皆发于一念之怨愤,故不自知其轻重失平如此。胡应麟则指责王充特其偏愎自是,放言不伦,稍不留心,上圣大贤,咸在诃斥。至于《问孔》、《刺孟》等篇,而辟邪之功,不足以赎其横议之罪矣。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其言多激,《刺孟》、《问孔》二篇,至于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轧,可谓誖矣,同时又指出,儒者颇病其芜杂,然终不能废,所以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乾隆皇帝读了《论衡》之后,认为它背经离道,非圣无法,但又喜其识博而言辩,认为可以效其博辩,取其轶才。而谭宗浚则指出《论衡》有论人之失、论事之失、论理之失和论物之失。
直到近几十年,才对王充的《论衡》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尽管在对《论衡》的研究中还有不少分岐,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但这部著作正日渐显现出其思想异彩则是确定无疑的。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千字文
- 墨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