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零八 公
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以爵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郡主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公。
家族名人
公鼐:明文学家。字孝与,号周庭。蒙阴(今属山东省)人。万历进士,天启初官礼部右侍郎。魏忠贤乱政,引疾归。论诗主张一代有一代之声情,反对复古模拟。其纪行诗与晚年山居诸诗善于写景,多流露了抑郁之感。所著有《问次斋集》。他与公逸仁、公跻奎、公一尝公家臣,史称“五世进士”。他将公氏家族的道德文章,仕途功名发展到顶峰。公氏家族五世进士,有两名同授翰林编修,一时名重朝野。为褒扬公氏家族公德,明朝末年,在蒙阴县古城县署附近,修建了“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的石牌坊。
公仲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魏、赵、韩三国列为诸侯。就在这年,赵相国公仲连进行了政治改革。这时赵烈侯爱好音乐,问相国公仲连说:他有爱的人可以“贵之”吗?公仲连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贵之”。赵烈侯因此要赏赐给郑的歌者枪、石二人田各一万亩,公仲连答应了。隔了一个月,烈侯从代回来,问有没有赏给歌者田亩,公仲连答道: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隔不多时,烈侯再问这件事,公仲连就称病不上朝。接着番吾君从代来,向公仲连推荐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连把这三人推荐给烈侯。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建议“节财俭用,察度功德”。烈侯因此宣布把赏田给歌者的决定作罢,起用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师”是负责教化的官,“中尉”是负责指挥作战和选拔官吏的长官,“内史”是负责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绩的财务官。荀欣和徐越主张“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当前的政治标准来选拔人才、处理财政和考核臣下成绩,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张“以仁义,约以王道”,这是儒家的政策。这时赵国在具体的政治工作和财政工作中采用法家的政策,而在教导方面采用儒家的政策。魏文侯一方面起用李悝、吴起等法家为将相,实行“法治”;另一方面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受子夏经艺”,并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宣扬儒家的“仁义”和“王道”,是同样的道理。
公皙哀:春秋末年齐国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孔子弟子,孔子曾称赞他说:“天下无德行,我的弟子多数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属),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史记·游侠列传》说他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但认真读书,“独行君子之德”,不肯屈节事贵族,终生不仕。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北海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子”。清又改称“先贤公皙子”。
公勉人:号西埠。明朝时蒙阴人。弘治进士,任大仆卿,因与刘谨不和而未能得到重用,刘谨死后,才得到重用,升为大同巡抚。他选将练兵,提高将士素质,忠于职守,戒备森严,在边关工作10年,不出意外事故。并著有《山东集》。
公家臣:号东塘,明朝时蒙阴人。隆庆年间举进士,授编修,以论夺情事忤张居正意,被谪泽州判官。
迁徙分布
(缺)公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姓源出于姬姓。春秋后期,鲁国大权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鲁国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鲁昭公时,昭公想趁季孙氏闹内讧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公衍和公为的后代称为公氏。公鼐,明朝文学家,荥阴(今属山东省)人。他曾任礼部侍郎,后见魏忠贤乱政,便称病隐退。他主张写诗应有时代特征,反对复古模拟。古时曾出现过的许多公字为首的复姓,有的还在流传,有的早已无人姓了,这些复姓氏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姓了。含有公字的复姓有:公索、公为、公华、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孙、公车、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宾、公仪、公输、公敛、公思、公若、公林、公坚、公施、公荆、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师、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牵、公干、公旗、公丘、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公姓望族居括苍郡,现在浙江省丽水市。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宋史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