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七十二 聂
历史来源
1、出自姜姓。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据袁义达与杜若甫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所载,卫大夫采邑地为今山东聊城,而楚有摄叔,而无聂叔,袁、杜二人认为古籍有误)。
3、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
4、出自他族有聂姓或改聂姓:
宋时犹太人入中国,在元、明时采用汉姓,其中有聂姓。
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
今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家族名人
聂政:战国时韩国轵人,侠客。韩哀侯时,严仲子与相侠累争权受挫,遂闻名拜访,献巨金为其母祝寿,并恳求代为报仇。他以老母在,不许。母病故后,仗剑直闯相府,刺杀侠累后自杀。
聂松:南朝梁画家。善画人物,与稽宝钧齐名,姚最谓其画“赋彩鲜丽,观者悦情,为张僧繇之亚。”
聂夷中: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人,唐末诗人。咸通进士,曾官华阴县尉。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诗篇中多有关怀民生疾苦和讽喻时世之作,语言朴素流畅,言近意远。《咏田家》、《公子行》尤为佳作。
聂文进: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五代后汉将领。历任兵马押司空、枢密院承旨、屯卫大将军。后渐骄横,与李业叛乱,为郭威所杀。
聂冠卿:歙州新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大臣、学者。真宗进士,曾奉命使辽,辽主慕其文诗,礼遇甚厚。累迁翰林学士、判昭文馆兼侍读学士。嗜学好古,尤工诗。有《蕲春集》等。
聂昌: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北宋大臣。由太学上舍入仕,钦宗时累进户部尚书,领开封府,后拜同枢密院。反对与金议和,称不可轻弃国土。
聂王圭:平定州寿阳(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官吏。金末率众降蒙古,以功授平定等州总管都元帅。与元好问、李敬斋等友善。
聂辉:聂王圭孙,元代大臣。历任广东、山西、云南等地方官,后又任兵、工二部尚书、陕西省参知政事。
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江西省吉安永丰人,明代大臣、哲学家。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尚书,后加太子太保。有《困辨录》、《双江文集》。
聂大年:江西临川人,明代官吏、学者、书法家。入翰林。博通经史,工诗,善古文,亦能书,得欧阳询法。有《东轩集》。
聂士成:安徽合肥人,清末将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积功升至提督。曾赴台抗法,赴朝御日,辽阳大高岭一战,斩杀日将富刚三造。战后创立武毅军,八国联军侵华,据守天津,力战阵亡。
聂缉椝:曾国藩婿,湖南衡阳人,清末大臣、近代民族资本家。曾任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浙江巡抚等高职。生平重视实业,后独办恒丰纺织新局。
迁徙分布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颖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别集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