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序二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馀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馀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昨者,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史记
- 三国志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韩湘子全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河东记
- 唐摭言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