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灵枢·癫狂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眼角向外开裂于面颊一侧的,称为目外眦;内侧靠近鼻的,称为目内眦。上眼睑属于目外眦,下眼睑属于目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为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为止。
癫病刚开始表露的时候,患者先是闷闷不乐,头部沉重且疼痛,眼光发直,全眼通红。当进一步加重发作时,就会心烦不安。诊断时可观察病人面部情况,治疗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针刺把恶血放出来,等到血色转为正常的颜色后停止放血。癫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口角牵引而歪斜,口中发出啼呼,气喘心悸,对此应从手阳明、手太阳两经诊候取穴治疗,采用缪刺法,即身体左侧僵硬的,针刺右侧,身体右侧僵硬的,针刺左侧,针刺把恶血放出来,等到血色转为正常的颜色后停止放血。有的患者癫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先是身体反张而僵,因而脊背疼痛,对此应从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和手太阳经诊候取穴治疗,针刺把恶血放出来,等到血色转为正常的颜色后停止放血。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
治疗癫病的医生,应常和病人住在一起,观察决定应取什么经穴治疗。病发作时,见病人有病的经脉就放血,将放出的血装在葫芦里,待到病人再发病时,葫芦里的血就会有响动。如果没有响动,可以灸穷骨二十壮。穷骨,就是骶骨。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癫病深入骨的病人,腮、齿部的腧穴、分肉之间都胀满,而且骨肉分离,出汗、烦闷,呕吐多涎沫,气下泄,这是不治之症。癫病深入筋的病人,身体蜷局,严重拘挛,脉大,治疗应刺项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如果病人已呕吐许多涎沫,气下泄,就是不治之症。癫病已深入血脉的病人,发病时会突然仆倒,四肢的脉都胀而纵缓;如果脉满,都可以刺之出血;如果脉不满,可以取挟行于颈项两旁的足太阳经的腧穴用灸法治疗,并可以灸带脉与腰相距三寸的穴位,也可以灸分肉之间和四肢的腧穴;如果病人呕吐出许多涎沫,气下泄,就是不治之症。患癫病的人,如果发病时像患狂病一样,就会无法救治而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阳、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病在开始显露时,病人先是独自伤悲,健忘,易发怒,常生恐惧,这是由于忧愁和饥饿所致。治疗这种程度的病先取手太阴、手阳明两经的穴位,待病人面部血色转为正常后止针,然后取足太阴、足阳明两经的穴位针治。狂病开始发作时,病人少睡,不知饥饿,自认为高尚、贤良,自以为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自觉得很尊贵,爱骂人,日夜不休。治疗这种程度的病取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和舌下少阴经的穴位,观察这些穴位,凡血脉盛,都可取用;如果血脉不盛,就放弃不用。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得狂病的人,如果说疯活、惊恐、多笑、好唱歌、胡乱行动不止,这是由于受了大惊恐所致,治疗这种病应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穴位。得狂病的人,如果幻视、幻听、好呼叫,这是由于神少气衰而导致的,治疗这种狂病应取手太阳、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经和头部、两腮部的穴位。得狂病的人,如果贪吃,时常自觉见到鬼神,爱暗笑却不在人前表露,这是由于受了大惊喜而导致的,治疗这种狂病应先取足太阴、足太阳、足阳明经的穴位,后取手太阴、手太阳、手阳明经的穴位。狂病初发时,还未出现以上症状的,治疗先取足厥阴肝经的合穴曲泉穴左右动脉针刺之,若血脉盛的就放血,不久便可痊愈。如果还未治愈,就用上述的方法取穴治疗,并灸骶骨处的督脉二十壮(以引足厥阴肝经上冲头部的邪气下行)。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表里,足少阴、阳明之径,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外感风邪而厥气内逆的风逆病,症状为突然间四肢疼痛,时而大汗淋漓,时而寒冷得唏嘘不止,饿了则心中烦乱,饱了则多动不安。治疗可取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这表里二经,以及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如果感觉肌肉寒凉的,取上述各经的荥穴;如果感觉骨里寒凉的,取上述各经的井穴。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别本作骶)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厥逆病的症状是两脚突然发冷,胸部像要裂开,肠子痛得好像用刀在刮磨,心烦而不能进食,脉来的大小皆呈涩像。如果病人身体温暖,就取足少阴经的穴位治疗;如果病人身体寒凉,就取足阳明经的穴位治疗,身体寒凉的用补法,身体温暖的用泻法。厥逆病的症状若是腹部胀满,肠鸣,胸满,呼吸不畅,治疗应取胸下部两胁间的穴位,就是病人咳嗽时有起动而应手之处,也可取用背俞穴,用手按压感觉舒快之处,就是背俞穴所在。内闭而小便不通,应刺足少阴、足太阳经的穴位和骶骨上的长强穴,用长针。如果气逆,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两经的穴位,厥逆严重的取足少阴、足阳明两经动脉的穴位。气衰的病人,身体大汗淋漓,说话上气不接下气,骨节酸痛,身体沉重,懈怠无力而不能动。治疗可用补法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如果病人气短,呼吸短促而不连续,一活动就像没气了似的,治疗可用补法补足少阴经的穴位,用针刺泻去少阴经的淤血。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蛮书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