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素问·上古天真论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从前的黄帝,生下来就很聪明,年龄很小时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期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迟钝;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动作就已经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现在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歧伯回答说:上古时期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节制,作息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世。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沉溺于人生在世时的快乐,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年过半百就衰老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要清净安闲,摒弃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歧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的精气充盛,肾脏的精气才能盈满溢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五脏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歧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然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歧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期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采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其次有称为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