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素问·血气形志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人体各经脉气血多少,是有一定的正常数量比例的:太阳经脉常多血少气,少阳经脉常少血多气,阳明经脉常多气多血,少阴经脉常少血多气,厥阴经脉常多血少气,太阴经脉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给予正常人的气血数量比例。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当知道了疾病发生在十二经脉的那一条经脉,凡是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就是,(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诊察其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虚)的气血。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梗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梗与前草梗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梗的两头,就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用它丈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放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针刺、艾炙的取穴方法。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血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艾炙(祛除血脉中的阻滞病症)。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刮痧(来疏通阻滞的气血)。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膜,治疗时宜用热敷或导引(以解除劳累奔波所生病患)。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阴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笑林广记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幽梦影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长生殿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