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素问·皮部论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
黄帝问道:我听说人的皮肤按十二经而分属不同的部位,经脉有径之经横之纪而纵横有序,筋系于肉连于骨,骨有长短大小,五体所发生的疾病各有不同,如何分辨病灶所在的部位,其病灶部分的左右上下的精确定位,以及其阴阳状况如何,疾病是如何形成并痊愈的,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所属部位,它是以经脉循行部位为纲纪的,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阳明经的皮部,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脉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阳明的络。它的络脉之色,多青的则是痛证,多黑的则是痹证,多黄红的则是热证,多白的则是寒证,若五色兼见,则是寒热错杂的病。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因为络脉在外属阳,经脉在内属阴(,凡外邪的侵入,一般是由络传经,由表传里的)。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
少阳经的皮部,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阳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所以邪在阳分则主内传入经脉,邪在阴分则主外出于皮肤,(复从皮肤而入于肌肉筋骨,)以渗于脏俯募原之间(,而内通于五脏)。各经的内外出入都是如此。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阳经的皮部,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太阳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少阴经的皮部,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邪气传入于经,是先从属阳的络脉注入于经,然后从属阴的经脉而出,向内注入于骨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厥阴经的皮部,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于厥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本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经的皮部,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于太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本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
十二经络在皮肤上所划定的各个部分,就是皮部。因此,百病的发生,必先从皮毛开始,病邪侵入于皮毛则腠理开,腠理开则病邪侵入络脉,留而不去就向内传入于经脉,若再留而不去就传入于腑,聚积于肠胃。病邪开始侵犯皮毛时,使人恶寒而毫毛直起,腠理开泄;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其色变异常;病邪侵入经脉,是由于经气虚而病邪乃得陷入;病邪留连于筋骨之间,若寒邪盛时则筋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时则筋弛缓,骨软无力,皮肉败坏,毛发枯槁。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黄帝说,您说的皮之十二部,发生的病都是怎样呢?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岐伯说:皮肤是络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入于皮肤则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病邪侵入于络脉,络脉的邪气满盛则内注于经脉,经脉的邪气满盛则入留居于腑、脏。所以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若皮肤腠理开泄,(以致邪气侵入于经脉,)就会生大病。
帝曰:善。
黄帝说:好。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