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养蚕·收种
《齐民要术》:收取种茧,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则丝薄,近地则子不生也。
《齐民要术》:收取作种用的茧,一定要选位于蚕簇中间的。靠近上面的,将来蚕茧丝薄;靠近地面的,所产的卵不会孵化。
《务本新书》:养蚕之法,茧种为先。今时摘茧,一概并堆箔上,或因缲丝不及,有蛾出者,便就出种。罨压、熏蒸,因热而生,决无完好。其母病,则子病,诚由此也。今后茧种,开簇时须择近上向阳,或在苫草上者,此乃强梁好茧,《农桑要旨》云:茧必雌雄相半,簇中在上者多雄;下者,多雌。陈志弘云:雄茧尖细、紧小,雌者圆慢、厚大。另摘出。于透风凉房内净箔上,一一单排。日数既足,其蛾自生,免熏罨,钻延之苦,此诚胎教之最先。若有拳翅、秃眉、焦脚、焦尾、熏黄、赤肚、无毛、黑纹、黑身、黑头、先出、末后生者,拣出不用。止留完全肥好者,匀稀布于连上。择高明凉处,置箔铺连。箔下地须洒扫洁净。蚕连厚纸为上,薄纸不禁浸浴。《野语》云:连,用小灰纸更妙。候蛾生足,移蛾下连。屋内一角空处,竖立柴草,散蛾于上。至十八日后,西南净地,掘坑贮蛾。上用柴草搭合,以土封之,庶免禽虫伤食。盖有功于人,理当如此。《农桑要旨》云:将蛾作三坑,埋种田地内,能使地中数年不生刺芥。
《务本新书》:养蚕的方法,选取茧种最为首要。现在人们将摘下来的蚕茧,一概堆放在箔上,往往还没有等到缲丝,有的茧已经出蛾,便将这样的蚕蛾用来下种。这些因为罨压熏蒸受了热而生出的蚕蛾,没有不带病的。病蛾所产的子将来必会生病,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今后选取茧种,在开簇的时候,应择取靠近蚕簇上部向阳的蚕茧,或者在苫草上的茧,都是强健的好茧。《农桑要旨》说:选取种茧,应使雌茧和雄茧各占一半。在簇上部的多为雄茧,在下部的多为雌茧。陈志弘说:雄茧形状尖细,茧丝紧实,茧较小;雌茧形状圆粗,茧丝厚,茧较大。另外摘下,放在通风凉房中的干净箔上,一个一个地排列成整齐的单层。日数到了以后,蚕蛾自然地会化生出来,且可免受热蒸、掩压、钻延的苦难。这是保持幼蚕先天壮健的首要的事情。蚕蛾中如果有拳翅、秃眉、焦脚、焦尾、熏黄、赤肚、无毛、黑纹、黑身、黑头、最先出的、末后生的,一概拣出不用。只留完全肥而好的,均匀、稀疏地布放在连纸上面。选择高亢明亮风凉的地方,安置蚕箔铺放蚕连,箔下的地面须洒水扫除干净。作蚕连用的纸,以厚纸为最好,薄纸经受不住浸种浴种。《野语》说:蚕连用小灰纸更好。等到蚕蛾产子毕,将蛾移下蚕连,在屋中空闲的角落,树立起一些柴草,将蛾散布在草上。到十八天过后,在西南方的空地上,挖掘土坑,将蛾贮藏入坑中。上面用柴草盖好,然后用土覆埋,以免被虫鸟啄食。因为蚕是对人有功的[益虫],故理当受到这样的爱重。《农桑要旨》说:将蚕蛾分作三坑埋在田地中,能使地在数年以内不生刺芥。
《士农必用》:蚕事之本,惟在谨于谋始,使不为后日之患也。眠起不齐,由于变生之不一;变生不一,由于收种之不得其法。故曰:“惟在谨于谋始。”
《士农必用》:养蚕一事的根本,全在于从一开始便要事事谨慎,让日后没有忧患。蚕的眠起时间不整齐化一,是因为蚁蚕化生的时间不一致;蚁蚕化生的时间不一致,是因为收取蚕种不得法;所以说:“养蚕一事全在于注意开始。”
择茧出种者:取簇中腰东南,明净厚实茧。蛾:第一日出者,名“苗蛾”,不可用。屋中置柴草,上放不用蛾。次日以后出者,可用。每一日所出,为一等辈。各于连上写记,后来下蚁时各为一等辈;二日相次为一辈犹可,次三日者则不可,为将来成蚕,眠起不能齐,极为患害。另作一辈养则可。末后出者,名“末蛾”,亦不可用。铺连于槌箔上,雄雌相配。当日可提掇连三五次,去其尿也。至未时后,款摘去雄蛾,放在“苗蛾”一处,将母蛾于连上匀布。稀稠得所。所生子如环成堆者,其蛾与子皆不用。其余者,生子数足,更当就连上,令覆养三五日。不覆养,则气不足。然后将母蛾亦置在雄蛾、苗蛾、末蛾处,十八日后,埋之。
择茧出种者:摘取蚕簇中间部分东南面的,明亮、光洁又非常厚实的蚕茧。蛾:第一天出的蚕蛾叫做“苗蛾”,不可用。屋中放置柴草,将不用的蛾放在上面。第二天以后出的蛾可以用。每天生出的蛾,各作为一等辈。分别在蚕连上作记录,日后下蚁时各为一等辈。将两天先后相邻的蚕连作为一辈也还可以,如将三天相邻的蚕连作为一辈却不可,这样做会使将来长出的蚕,眠起先后不齐,极为有害。只有另行分开作为一辈饲养才可以。末后出的蛾,叫做“末蛾”,也不能用。蚕连铺在蚕槌上面的箔上,让雌蛾和雄蛾交配。当天可将蚕连提掀三五次,抖去尿液。到午后未时,便可轻轻地将雄蛾摘掉,同苗蛾放在一起。将母蛾均匀地放置在连上,稀稠要适中。有的蚕蛾所下的卵子,呈环状并且累积成堆,这样的蛾与子皆不用。其余的蛾产卵完毕,还应当让在蚕连上继续覆养蚕子三五天。蚕子不经过母蛾的覆养,便生气不足。然后也将母蛾同雄蛾、苗蛾、末蛾放置在一处,十八天后将其掩埋。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唐才子传
- 吴越春秋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传习录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三十六计
- 三略
- 吴子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词源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