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辨将第六
国家行师授律,生杀之柄,大将所主。将者,国之腹心,三军之司命也。可不慎於选乎?苟欲命将,预以精诚辨其可否者有四:一曰貌,二曰言语,三曰举动,四曰行事。其一曰貌。凡眉上双骨横起而隆《冂又》者,语言而不纯者,目反仰视者,方坐内多虚惊者,行而瞠乎必照后者,目睛多白而有赤焰、瞻视不端者,此六者人有其一,斯人常蕴不臣之心,不可使之也。丰下锐上,神气安详者,重德而善安众人也;目黑多白少,点睛深而神气与形相副者,机度沉厚,不可以诈动人也;目睛荧朗,五岳相照,燕颔虎颐者,心机疾速、勇而有断人也;龟背虎臆点睛深而朗彻者,为事沉毅而有谋,不可以名利诱人也;眉目瞻视详谛而神骨耸峭者,雄壮有智虑人也。是五者人有其一,可使之也。至若神气重浊,骨相不正,头薄而浅,颈大腹细,目睛昏瞢,点睛近上,视顾不正,此皆志气浅劣、智识庸鄙人也。其二曰言语。人有言肆而目骇视者,心怀异图也;言枝蔓而不径者,心有隐也;矜大人善唯恐不至者,党人也;言错综而无所归者,心躁竞也;方言而他视者,心不诚也;言卑而色下者,心有所屈也;方言频四顾者,其辞妄也;言人之短而视不定者,诬罔人也;言多以私事为忧者,顾妻子之人也;言大而理不精者,其学虚也;色悦而徐徐顺人意者,佞媚人也;矜己善而斥人不善者,崛强人也;言欲发而却缩者,含蓄人也;言无公私必及利者,贪人也;色卑而言多谄者,志下劣人也;事曲而言直,气悖而言顺,鄙而言大,事不详而强能,理矫而强正,此皆奸诈人也。是十有六者人有其一,不可使也。言大而意精至者,有识度人也;言希而出必中者,志节人也;言动而必及国家者,忠孝人也;言奋而不迂者,壮直人也;辞寡而意恳者,公正人也;言多及军吏之私者,善拊恤人也;言及阵敌喜动色者,好勇人也;言及细微而能剖析是非者,有智人也;言迂阔而卒近於理者,识深见远人也;言少而事详者,大度人也;语气和而神色相称者,善纳众人也;言徐徐而事备者,性缓而有德人也;言速而事当,性急而不暴,有识人也。是十三者人有其一,皆可使之也。其三曰举动。行有狼顾者,行与坐忽如惊恐者,非时言语而手足纷拿者,方食而不觉弃匙箸者,方坐而首偏口目辄斜动者,行而唯恐有人逐者,欲坐而频四顾如有所骇者,方言勃气上腾神色自得者,待下多卑恭而不实者,观事觉已如不知而目它视者,是十者有其一,此皆心不诚实,多蓄异图人也,不可使之也。行欲如大辂,足动而身不摇也;坐欲如山岳,形神俱定也;卧欲如覆舟,神气安详也。此皆智度深沉、大节崇德人也。是三者人有其一,可使之也。其四曰行事。有人行事先己后人者,好私人也;事繁多而用事不当者,无智人也;作事不急於用者,无益人也;作事有首无尾者,伪人也;先急而后慢者,卒众庸人也;事不求详而辄为者,粗疏人也;巧妙而无裨急用者,浮艳人也;所措舍鲁钝而不适用者,愚人也;利害章章而不能析之者,无识人也;临事而惧者,懦弱人也;进退不决者,无断人也;记一而忘二者,神昧人也;事虚而构架广大,以善为恶、以恶为善者,奸人也;善候人之颜色,随所欲而言者,佞人也。是十四者人有其一,不可使之也。有事简而用当者,有喜怒之事不露於色者,临大事而神气自若者,此谓神有馀人也。有微而不弃,大而不烦者;凶事不惧,美事不喜者;事有众惑而独断之者;事有众危而独安之者;事有难动而独动之者;事有难安而能安之者,此谓志有馀人也。是十者人有其一,皆可使之也。是以知貌也者,神之聚也;言语也者,神之发也;举动也者,神之用也;行事也者,神之本也。察其神,则尽其为人之道也大矣。况国之命将,可不审於此乎?
论将第七
《万机论》曰:虽有百万之师,恃吞敌在将者,恃将也。夫举国之利器以授之,苟非其人,是轻天下。将何以为?谓小大者各有四焉。八者皆无,何足以谓之将乎?其大者:一曰天将,二曰地将,三曰人将,四曰神将;其小者:一曰威将,二曰强将,三曰猛将,四曰良将。凡兴师举众列营结阵,视旌旗之动,审金鼓之声,揆日度时,以决吉凶;随五行运转,应神位出人,以变用兵,敌人不测其所来,以神用兵,我师不知其所为;动有度,静有方,胜负在乎先见,持天地鬼神之心以安士众:此之谓天将者也。所至之境,详察地理(一作利),山泽远近、广狭险易、林薮之厚薄、溪涧之深浅,若视诸掌;战阵之时,前后无阻,左右无滞,步骑使其往来,戈戟叶其所用,指挥进退皆顺其情,人马无逼塞之困,攻守获储蓄之利,振野得水草之饶,使人马无饥渴之色,陷死地而能生,攻亡地而能存,逆地而顺用之,顺地而逆用之,不择险易皆能安而后动,动而决胜者:此之谓地将者也。又若廉于财,节於色,疏於酒,持身以礼(一作公),奉上以忠,忧乐与士卒同,获敌之货赂而不蓄,得敌之妇女而不留,纳谋而能容,疑而能断,勇而不陵物,仁而不丧法,匿(一作原)其小罪,决其大过;犯令者不讳其亲,有功者不忌其仇,老者扶之,弱者抚(一作恤)之,惧(一作惊)者宁之,忧者乐之,讼者决之,滥者详之,贼者平之,强者抑之,懦者隐之,勇者使之,横者杀之,服者原之,失者扶之,亡者逐之,来者爵之,暴者挫之,智者昵(一作眙)之,谗者远之;得我城不攻,得地不专;敌浅以待变,敌诡以顺会,逆势则观,顺势则攻,此之谓人将者也。又若以天为表,以地为里,以人为用,举三将而兼之,此之谓神将者也。行师之时,无失天时,无失地利,无失其人,无有勇怯,闻敌而即行,心无疑虑;犯令者罪无大小,必绳以刑,敌闻之即畏(一作降),当之即破,此之谓强将者也。师无多少,敌无强弱,三军顺令,若臂使指;往复万变,出其敌不意,举动如神,匹马单剑,摧锋先人,使敌人失措惧而远盾,此之谓猛将者也。夫能以威为表,以猛为里,以强居中,兼三将而有之,此之谓良将者也。国之任将也,得天将,可以当违天之敌;得地将,可以当逆地之敌;得人将,可以当悖人之敌;得神将,可以当天下之敌,举无遗算矣。威将可附天将(上能顺天,下壮威武,所宜附也),强将可附地将(上明地利,下知进退,所宜附也),猛将可附人将(上明人心利害,下以精敢御敌,所宜附也),良将可保四方。曰:虽有敏捷之用,然皆不可以独用焉。如是者,将之体也。
出将第八
王者既审定大臣之可否以将之,於是居正殿召之,曰:“今某地不臣,愿烦将军应之,社稷安危,亦在将军。”乃使大史氏择吉日,授之斧钺。王入大庙,西面而立,王操钺持其首,授之柄,曰:“从是以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其柄,授之以刃,曰:“从是以下至地者,将军制之。”将既受命,拜而报曰:“臣闻国不可以从外理,军不可以从中御,二心不可以共济,疑心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乃辞而行,凿凶门而出。是以将之行也,不问妻子,示其忠於国;君之命将,不敢轻其礼,示其崇於用。将之於外也,君命有所不受,唯逐便利国家是务。其於己也洁,其於人也至。是故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者去;善恶等则贤愚混,赏罚乱则纲纪散;多喜则不威,多怒则人心离,多言则机泄,多好则智惑;宽则众懈,暴则众怨;将专权则下归咎,将自善则下无功,将纳谗则正人离,将好赂则士卒盗,将内顾则士卒淫。贬声挥色,所以自洁;避嫌远疑,所以自持;沉机远虑,所以不失;委时顺变,所以逮功;恕物笃行,所以归爱;昵善斥谗,所以来远;先度后作,所以应卒;先信后言,所以伏下;信赏必罚,所以正人;明今鉴古,所以照众;卑色贵人,所以保终;去私循公,所以存国。其神欲正,其形欲端,动欲如风(取其顺健也),止欲如山,斗欲如雷电,机欲如鬼神,思欲如照影,令欲如雪霜(取其必杀也)。苟有此者,可以当国之大命矣。
军令第九
大将既受命,总专征之柄,犒师於野,毕而下令焉,不从令者必杀之。夫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低不伏,此谓悖军。如是者斩之。呼名不应,召之(一作引)不到,往复愆期,动乖师律,此谓慢军。如是者斩之。夜传刁斗,怠而不振,更筹乖度,声号不明,此谓懈军。如是者斩之。多出怒言,怨其不赏,主将所用,崛强难治,此谓横军。如是者斩之。扬声笑语,若无其上,禁约不止,此谓轻军。如是者斩之。所学器械,弓弩绝弦,箭无羽镟,剑戟涩钝,旗纛凋敝,此谓欺军。如是者斩之。妖言诡辞,撰造鬼神,托凭梦寐,以流言邪说恐惑吏士,此谓妖军。如是者斩之。奸舌利嘴,斗是攒非,攒怨吏士,令其不协,此谓谤军。如是者斩之。所到之地,陵侮其民,逼其妇女,此谓奸军。如是者斩之。窃人财货,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如是者斩之。将军聚谋,逼帐属垣,窃听其事,此谓探军。如是者斩之。或闻所谋及军中号令,扬声於外,使敌闻知,此谓背军。如是者斩之。使用之时,结舌不应,低眉俯首而有难色,此谓狠(一作恨)军。如是者斩之。出越行伍,争先乱后,言语喧哗,不驯禁令,此谓乱军。如是者斩之。托伤诡病,以避艰难,扶伤舁死,因而遁远,此谓诈军。如是者斩之。主掌财帛给赏之际,阿私所亲,使吏士结怨,此谓党军。如是者斩之。观寇不审,探寇不详,到而言不到,不到而言到,多言而少,少言而多,此谓误军。如是者斩之。营垒之间,既非犒设,无故饮酒,此谓狂军。如是者斩之。此令既立,吏士有犯之者,当斩断之时,大将以问,诸将曰罪当斩,遂令吏士扶於外斩之。斩断之后,使传令告诸吏士曰:“某人犯某罪,适与诸将议当斩。已处断讫,公等宜观此以自戒。”是大将以礼行罚,使士卒无冤死,众有畏心矣。故军法者,将之大柄也,可不重乎!是以吕蒙涕泣而斩乡人,穰苴立表而诛庄贾。此皆先尊法令,后收功名者也。
船战第十
夫水战之时,擂一通鼓,吏士皆严肃。再擂一通鼓,士伍皆就船,整待(一作治)橹棹;战士各(一作为)持兵器就船,各一(一作为)当其所。幢幡鼓角,各(一作为)随所战船。鼓三通,大小船以次发,左不得右,右不得左,前后不得擅越。违令斩之。
步战第十一
夫步战之法,擂鼓一通,步骑皆装。再通,上马,步皆屯。三通,以次出之。随幡住(一作生)者,结屯住(一作往)幡后,闻鼓音整阵,斥候者视之地形广狭,从四角面立表,制战阵之宜,诸部曲各(一作为)安部阵。兵曹举曰:不如令者斩之。若欲结阵,对敌营先立表,乃引兵就表而临,皆无喧哗,明听鼓、看旗幡,麾前则前,麾后则后,左则左麾,右则右麾。不应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不进,什长杀之。什长不进,督兵者杀之。督战之法,将则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即斩之。一步受敌,馀步不进敌者,斩。临阵兵器弓弩不可离阵,离阵,伍长、什长不举发者,与同罪。无将军令而妄行阵间者,斩。临战阵,骑兵皆在军两头,前阵叉骑次之,游骑在后。若步、骑与贼对阵,临时见地势便,欲使骑独进讨贼者,闻三鼓音,驰骑从两翼进战,视麾所指;闻三金音,即还。此谓独进战之时也。步、骑大战,进退自如法焉。
- 推荐作品:
- 史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