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结营统论第七十八
立营之法,按八宫阴阳数置(一作至)之。营居阳卦之上,以九为法(九十步、九百步、九里、九十里,量人数加之);阴卦之上,以六为法(如九之法)。营门向阳以受生气,不饮死水,不处死地(死地,丘墓间也),不居地柱(地柱者,四下中之高也),不居地狱(地狱者,四高中之下也),不居天灶(天灶者,谷口也),不居龙首(龙首者,山之端也)。大将军居九天之上,顿泊玉帐(九天,青龙也。玉帐者,进前之三辰也。假令正月,当居巳地是也)。已下类此推之。如随六甲所居,则将军居青龙,旗鼓居蓬星,士卒居明堂,伏兵居大阴,军门居天门,小将居地户,斩杀居天狱,军粮居天牢,治罪居天庭,军器居华盖。此所谓立营居天地也。
六甲第七十九
甲为青龙大将住,出呼门户解领行,门神名号徐仪直,户神孙齐甲子神,乙下蓬星鼓角过,丙下明堂士卒亨,丁下大阴伏兵利,戊下天门师入行,己下神户小将位,齐众斩断天狱庚,治罪判断天庭卒,囚系粮储天牢壬,癸下天仓安库藏,又为华盖敌避兵。 (图缺)
(图缺)
地势第八十
凡立营之地,非生气不旺,非山不固。营垒之法,欲北据连山,南恁高岗,左右襟带地水东流。故自乾山伏下,旁连子丑寅卯之地,入于巽宫。未申酉戌地欲高,前欲有迎生平稳,地势欲支条脉散,气候欲郁,茂林丛耸,四维阜陇欲如鸡笼映起。巽上欲水顺流,地欲顺东南。凡造垒之时,先从戊己上起板筑。若或其地草木不生则去之,鸟兽不集则去之,古城古社则去之,窑灶古墓则去之,焦石砂砾则去之,河水逆流则去之。此六者,营垒之大忌也。
山势第八十一
山如蟠龙,旺案数重,宛转斜曲,首尾相从。山如凤凰,翅翼开张,群队十万,带挟陇岗,前御印绶,后有回翔。山如飞龙,支翼远通,或惊或跃,官横乍从,台岭池间,舞鹤连鸿。山如母狗,头拳尾就,腹内乳见,项上连首。山如生蛇,或曲或斜,后岗前合,隐为藏车。山如麒麟,乍立乍蹲,群从数万,朝者数人。山如卧牛,屈膝拳头,三光照覆,两水分流,属带林陇,依附土丘。山如伏鳖,四方无缺,清泉东流,亢阳下歇,三门起高,一户双阙。山如游龙,倚伏数重,华盖隐隐,美草茸茸,前如雀跃,后如鸡笼,刚柔顺俯,八卦皆通。山如舞鹤,翅翼仰搏,开拓胸臆,首尾盘礴。如此者,皆可以居之也。
四兽第八十二
南有污池为朱雀,北有堆阜为玄武,东有丛林为青龙,西有大道为白虎。四兽既具,八卦既列,乃立表测影,以定子午之位(立表法在前)。若夫朱雀无顶,不可居也;玄武折足,不可居也;白虎衔刀,不可居也;青龙悲哭,不可居也。强居之者,军覆将死。
握奇营第八十三
外垒,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以十人为火,一千二百五十火。幕数一如是。幕长一丈六尺,舍十人,守地一尺六寸。以三为奇,以三千七百五十人为奇数,馀人八千七百五十人分为八阵。阵有一千九百九十七分五铢,守地一千七百五十尺。八阵积尺,守地一万四千尺。积步二千三百七十二步,馀二尺。积里六里,馀一百七十三步二尺。以垒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一里,馀二百二十三步。垒内得地十四顷十七亩,馀一百九十步四尺五寸六分,以为外垒。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飞龙阵居震为飞龙门,虎翼阵居兑为虎翼门,鸟翔阵居离为鸟翔门,蛇盘阵居艮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乾坤艮巽为阖门,离坎兑震为开门。有牙旗游队列左右偏,将军居垒,门禁出入。外有游军,两端前有冲,后有轴,四隅有铺。中垒,以奇兵三千七百五十人为中垒,守地六千尺,积步得二里,馀二百八十步。以垒四面乘之,一面得二百五十步。垒内地二顷六十亩,馀一百步。六纛、旗鼓、五麾、金鼓、府藏,皆在中垒。
(图缺)
偃月营第八十四
背山岗,面坡泽,前后险阻,其地狭窄之营也。凡偃月外营,以四六分,幕一万人,以六千人守地九千六百尺,积得前一千六百步,积得四里,馀一百六十步为营。转以六千四百尺,得步一千六十六步四尺为弦。弦置三门,相去三里五十步一尺五寸。营内有地一十五顷八十五亩五十八步四尺。右置上弦门,中偃月门,左下弦门。偃月中营,营以二千五百人守地四千尺,积得六百六十步馀四尺,积步得一里,馀三百步四尺。每幕加地四尺五寸四分。每幕营中两厢置土马一十二匹,大小如常马,被其鞍。令士卒披甲胄,橐弓矢,佩刀剑,持矛盾,左右上下,以便习事。
(图缺)
教弩第八十五
凡弩,古有黄连、百竹、八担、双弓之号。今有绞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蹶张弩,中三百步,骑用之。凡临敌用不过一二发,故战阵不便于弩用也。弩不可离于短兵,常别为队攒箭注射,则前无立兵,对无横阵。复以阵中张阵外射,番次轮回,张而复出,射而复入。如是则弩无绝声,敌无薄我矣。夫置弩必处其高,争夺山川守隘塞之口者,非弩不克焉。欲教之时,乃下命曰:张弩后左厢丁字立,当弩八字立。高揎手,垂衫襟,左手承撞,右手迎上,当心开张,张有阔狭,在腔右膊,还复当心,安箭高举射敌。敌远,抬头放;敌近,平身放;敌左右,回身放;敌在高,掣脚放。箭讫唱杀,却掣拗蝎尾,覆弩在地焉。此教弩之法也。
(图缺)
教弓第八十六
凡射必中席而坐,一膝正当梁,一膝前坚按席,稍吐下,稍向左,微令上倾向右。然后取箭,覆其手微拳第二,令节齐。以三指捻箭三分之一,加弓,手亦三分之一。以左手头指受,不则转弓。令弦稍离身,即易见箭之高下,取其平直。然后抬弓离席,目视其地,按手颐下引之,令满持其弓。手与控指及右臂肘平如水准,令其肘可措杯水。故曰端身如干,执臂如枝。直臂者,非初直也。驾弦毕,使引之,比及满,使臂直是也。引去不得急,急则失威仪而不主皮;不得缓,缓则力难为而箭去迟。惟善者能之。箭与弓地齐为满,地平之中为盈,胄信矣而术准。要令大指知簇到,然后发箭。故曰簇无(一作不)上指必无中理,指不知簇同于无目。试之到也,或以目视簇,马上与暗中则乖。此为无术矣。故矢在弓右,视在弓左,箭发则靡其肖,厌其肘,仰其腕,目以注之,手以注之,心以趣之,其不中何为其易。矢量其弓,弓量其力。无动容,无作色,和其肢体,调其气息,一其心志,谓之指式。知此五者为上德。故曰莫患弓软,复当自远;莫患力羸,当常引之。但力胜其弓则容貌和,发无不中。故始学者先学持满,虽能制弓定其体,然后射之。初去地一丈,百发百中。寸以加之,渐到于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之术成。或升其的于高,或致其的于下,或以禽兽为的也。凡弓恶左(一作右)倾,箭恶直懦(音溥),颐恶旁引,头恶脚垂(一作既),胸恶前亚,背恶后偃,皆射之骨髓病也。故身前竦为猛虎方腾,额前临为捧儿欲斗,出弓如怀中吐月,平箭如弦上悬衡,此皆有容仪之善也。控弦者二法:无名指压小指,令中指压大指,头指当弦直立,中国法也;屈大指,以头指压勾指,此胡法也。胡法力少利马上,汉法力多利步用。然其特妙在头指间,世人皆以其指末龊弦,致箭曲又伤羽。但令指面随弦直坚,则脆而易中,其致远乃过常数步。古人以为神而秘之。故法不使大指过头指,亦为妙尔。其执弓于便把箭入厄后,当四节指本节,平其大指成(即承)镞,却其头指使不碍,则和美有声而后快也。射之道备矣。
教旗第八十七
凡教旗帜,平原旷野登高远视处,大将居其上,南向。左右各置鼓一十二面,各树五色旗,六纛居前,列旗节次之。监军使御史裨副次,左右衙官队如偃月形为后骑。下临平野,使士卒目见旌旗,耳闻鼓角,心存号令。乃命十将左右决胜将总一十二将一万二千人去。兵刃以精新,甲胄幡帜分为左右厢,各以兵马使为长,班布其次。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以长参短,以短参长。回军转队,以后为前,以前为后。进无奔迸,退无遽走(孙子所谓“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者,此之谓也)。以正合,以奇胜。听音视麾,乍合而乍动之便也。每一阵分校(四校皆有立校),五校各立将军校尉,以准于古。每校亦各自阵数,其分布队伍皆准图之(逐部兵器率以枪战)。戈钲居首队而包于弓弩焉(包于弓弩,一作包弓弩于十)。左校以青龙旗表之,右校以白虎旗表之,中校轩辕大将所处。左鼓右旗,四阵普同。谓之一队者,三十五人。一部者,二十队也。每一校不常其部,各列阵数应敌之势,贵战斗之际前后不相交乱也。飞鹗阵,前校出首骑者,所以为重也。前出一部为觜,次四部为面,余五部包之于首。左右校出骑兵者,内以副身,外以副项及首也。夫鹗以搏击为俊,故阵欲觜爪之利焉。重霞阵,卫其不动,即分两穗从旁击焉。敌若惊乱,前校骑兵两穗进击。步士则不可轻进,但在本处受战。若前冲骑退即前校骑兵进,前校骑兵退即前冲骑兵进。夫云霞以开阖进退不常其法,故前校骑兵往来氤氲以象之也。长虹阵及八卦阵,皆有冲实。外以安敌之不意,内以卫大阵也。夫长虹以为名者,取阵形弯前扼敌之势。八卦以名之者,取八面受敌之象也。凡四阵逐步结阵之法,横七队为首,横七队为身,横六队为尾。部兵每一部横七十步,首横七十步,厚十步,身亦如之,尾横六十步,厚十步。身去首二步,前后并同。骑兵每一步横一百四十步,厚六十步八步,首横一百二十步,厚二步,身亦如之,尾横一百二十步。身去首四步亦如之。受战之时,大阵不可辄动,敌众未薄则大敌离。于是三令五申:白旗点,鼓音动,则左右厢齐合;朱旗点,角声动,则左右厢齐离。合与离皆不离中央之地。左厢阳回而旋,右厢阴回而旋,左右各复本位。白旗掉,鼓音动,左右各云蒸鸟散,弥川络野,然而不失部伍之疏密;朱旗掉,角声动,左右各复本位。前后左右,无差尺寸。散则法天,聚则法地。如此则三合三离,三聚三散。不如法者,吏士罪之,务从军令。于是大将出五彩旗十二口,各树于左右厢阵前。每旗用壮勇士五十人,夺旗者胜,失旗者负,胜赏而负罚。离合之势,聚散之形,胜负之理,赏罚之信,因是而教之。
(图缺)
校猎第八十八
校猎,一人守围地三尺,量其人多少,以左右两将为校头,其次左右将,各主士伍为行列,皆以金鼓旗为节制。其初起围张翼,随山林地势远近部分。其合围地,虞候先择定讫,以善弧矢者为围中骑。其步卒枪幡守围,有漏兽者,坐守围吏。大兽公之,小兽私之,以观进止之节。亦教之一端也。
军乐第八十九
夫军中作乐,所以激扬壮气,和其心忄舀其忧而已,故其乐但清厉峭拔雄壮之音。至于弹弦鼓簧柔靡之音,使人悲感怨怼者,皆不可取焉。其戏亦取壮猛而可观者,乐鼓、杖笛、篥、钲拍多少,随部伍用戏板橛、角抵、马骑、飞石、剑斗、斫刀、抢牌(师子)。
军赐第九十
锦袍、金带、银带、银壶瓶、金壶瓶、金钱、银钱,每一文重一两。所得敌人财帛,所得敌人妇女、酒食、鞍马、弓箭、玩好等,皆充军赐之物。
大将军员第九十一
大将军一人,智信义勇贤明者任。副将二人,一主军粮,一主支粮,智信仁勇忠义平直者任。总管四人,严勇谙识军容者任,二主虞候,二主押衙。子将八人,明行阵金鼓晓部置者任。大将别奏八人,亻兼十六人,副大将总管别奏并同大将,忠勇有才者任。判官二人,沉厚密谋者任。偏辟腐儒,不堪令礼仪宾客祭祀,与四人兵会骑曹。
阵将军员第九十二
偏将一人,勇猛果敢、挥戈掉剑、力敌百夫、好勇者任。副偏将二人,子将四人,明旌旗金鼓节令者任。虞候二人,多机谋能擒奸摘伏者任。承局二人,点平更漏,无失纠举。偏将别奏六人,亻兼一十二人。副将奏同亻兼,判官一人,虞候亻兼、充子虞候八人,典二人。
队将军员第九十三
押官一人,经军阵习战斗。队头二人,副队二人,主文书名目点簿,酬功行赏,知劳苦,明部队行列。秉旗一人,副旗二人,勇者用。抱鼓一人,主昏明,警进止。吹角一人,主收军。司兵一人,主五兵利钝。提辖承局一人,主杂差科恶,口舌无人情者即任。火长五人,主持采等。
征马第九十四
征马副一人,副大将择能养者(已下并同)。总管二人,副将子将八人,军队子将押官五十人,群头五百人,善骑马奔走者任。马子一千人,军外差能者御之。
牧放第九十五
诸营各作异旗一,放马,每队作认旗。放驴于外,其马中央,令四面援马。放驴马子并宜于驴群四面,围达驴群知更。如狂贼偷马,例须(一作到倾)奔走,驴在外,驱趁稍难。以次防闲亦甚,尤便营别。即令别放,诸群不得相交。非直发引之不难,忽有不虞追唤亦易。诸将军立营,驴马各于所管地界放牧。如营侧草恶,使择好处放。仍与虞候计会,不使交杂,各执本营认旗。如须追唤,见旗疾知驴马处。所谓诸军驴马牧放不得连系。每军营,令定一官专检校逐水草,合群牧放,仍定一虞候果貂专巡诸营水草。令各分界牧放,不使参杂。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明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女仙外史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