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韬·垒虚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自来自去?”
武王询问太公说:“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兵力的调动情况呢?”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人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太公答道:“将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得失。登高下望,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敌人内部的虚实;观察敌方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武王又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太公答道:“听不到敌营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看到敌人营垒上有许多飞鸟飞翔而且一点也不惊恐,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上,就可以判定这必定是空营,敌人是在用假人欺骗我们。如果敌人仓促撤退不久,还没有停下来又急忙返回的,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调动太匆忙,前后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可以快速出击,即使是以少击众,也一定会取得胜利。”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书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唐摭言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