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燕二·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奉阳君不听。乃入齐恶赵,令齐绝于赵。齐已绝于赵,因之燕,谓昭王曰:“韩为谓臣曰:‘人告奉阳曰: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今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令齐宋赵之质子以甲者,又苏子也。请告子以请齐,果以守赵之质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恶矣。虽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齐之有赵累也。出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齐大恶于赵,臣犹生也。令齐、赵绝,可大纷已。持臣非张孟谈也,使臣也如张孟谈也,齐、赵必有为智伯者矣。
苏秦游说奉阳君联合燕国、赵国进攻齐国,奉阳君没有听从。苏秦就进入齐国中伤赵国,让齐国与赵国绝交。齐国同赵国绝交后,苏秦就派人到燕国,对燕昭王说:“韩徐对臣下说:‘有人告诉奉阳君说:让齐国不相信赵国的,是苏秦;让齐王召回触子叫他不要进攻宋国的,还是苏秦;同齐王谋划,推行联合秦国共谋赵国策略的,也是苏秦;让齐国用武装监视赵国质子的,又是苏秦。请让我忠告您,请齐国不要这样做,如果真的让士兵看守赵国做人质的公子,我一定要让士兵监视您。’这话可真不吉利。尽管如此,大王也不必为我担忧。臣下本来就知道进入齐国要受赵国的祸害,臣下出使促成此事就是为了实现您的愿望。臣下死了,齐国就会万分憎恨赵国,臣下虽死犹生。让齐、赵两国绝交,就可以使天下大乱。只是臣下不是赵国从前足智多谋的贤相张孟谈,如果让臣下像张孟谈一样行事,齐、赵两国一定要像智伯那样灭亡。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曰:‘齐王使公王曰命说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苏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为上交。吾所恃者顺也,今其言变有甚于其父,顺始与苏子为仇。见之知无厉,今贤之两之,已矣,吾无齐矣!’奉阳君之怒甚矣。如齐王王之不信赵,而小人奉阳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时大纷之,解而复合,则后不可奈何也。故齐、赵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为臣患;逃不足以为臣耻;为诸侯,不足以臣荣;被发自漆为厉,不足以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齐、赵不循,恶交分于臣也,而后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奉阳君告诉朱谴和赵足说:‘齐王让公玉丹传命说,坚决不准韩珉来齐国,如今却召他来。坚决不委派给苏秦政事,如今却封赏他,任命他为相国。坚决不同燕国联合,如今却把同燕国的邦交当成最紧密的邦交。我所依靠的人是顺子,现在他的话比他父亲的变化还大,顺子开始的时候同苏秦为仇。见到苏秦后知道苏秦对他没有什么损害,观在竟认为苏秦贤能,与苏秦和平共处,完了,我失去齐国的支持了!’奉阳君非常恼怒。如果齐王不信任赵国,奉阳君这个小人,就会因此而背叛齐国。不趁观在大乱的时机离散齐、赵两国,它们的矛盾解开后重新联合起来,那么以后对它们就无可奈何了。所以齐、赵两国的联合假如能够改善,死不足以作为对臣下的惩罚,逃亡隐居不足以雪臣下的羞耻,做诸侯也不能使臣下引以为荣,披散头发漆黑脸面满身长癞也不足以除去臣下的耻辱。然而臣下仍有担心的事,臣下死去,齐、赵两国不和,它们邦交的恶化以臣下作为分界,臣下死后,它们又互相效力,这是臣下忧虑的。如果臣下死去它们互相攻伐,臣下一定勉力自己去舍生求死。尧舜那样贤能都死去了,禹、汤那样智慧都死去了,孟贲那样勇猛都死去了,乌获那样有力也死去了,活着的万物难道有不死约吗?死是必然的事情,我用死来完成有利于燕国的计谋,大王还有什么疑虑吗?
“臣以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韩、魏循自齐,而为之取秦。深结赵以劲之。如是则近于相攻。臣虽为之累燕,奉阳君告朱讙曰:‘苏子怒于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无燕矣。’其疑至于此,故臣虽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鸣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吴,果与伯举之战,而报其父之雠。今臣逃而纷齐、赵,始可著于春秋。且举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难,管仲逃于鲁;阳虎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珪逃于秦;望诸相中山也使赵,赵劫之求地,望诸攻关而出逃;外孙之难,薛公释戴逃出于关,三晋称以为士。故举大事,逃不足以为辱矣。”卒绝齐于赵,赵合于燕以攻齐,败之。
“臣下认为,不如假装获罪逃离燕国。我率韩、魏两国来顺从齐国并助其成功,联合秦国结交赵国来加强韩、魏。这样,就差不多形成了赵、魏、韩三国与齐国互相攻击的形势。我虽然这样安排了,又担心牵累燕国。奉阳君对朱 说:‘苏秦因为燕王用我而生气,若不任苏秦力相,又不任苏秦为卿,则差不多要失去燕国了。’奉阳君如此疑心,所以我这样安排,不牵累燕国,又不玷辱大王。伊尹多次逃离成汤,投奔夏桀,又多次逃离夏桀,投奔成汤,最后与夏桀战于呜条之野,拥立成汤为天子;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最后帮助吴王阖庐与楚昭王战于柏举,攻入楚都,为其父报仇。现在我逃离燕国,打乱齐、赵邦交,将可载入史册。进行伟大事业的人,哪一个没有逃跑过?齐桓公遭难之时,管仲逃到鲁国;阳虎遭难之时,孔子逃到卫国;张仪逃到楚国;白珪逃到秦国;望诸君任中山相时,出使赵国,赵国挟持他,要求割地,望诸君突破关卡逃出;外孙之难时,薛公抛下车子,逃出关卡,赵、魏、韩三国称他为辨是非、通古今的人。所以,凡是开创大事业的人,逃亡不能被认为是耻辱。”苏秦终于使齐国赵国绝并,赵国和燕国联合进攻齐国,大败齐国。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春秋配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郁离子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